泉州湾水头外线海岸滩涂一望无际
石湖海岸新植的红树林落地生根,鸟儿前来觅食
夏日炎炎,海岸蓝蓝。7月17日,记者在泉州湾南岸(石狮段)放飞无人机,从高空鸟瞰泉州湾石狮水头至石湖海岸,退潮后的滩涂一望无际,在阳光炙烤下闪着金光;而靠蚶江石湖那片去年新植的红树林,迎风挺立,落地生根,不时有鸟儿在这里驻足觅食。
两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被互花米草覆盖的“绿色沙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2022年7月,石狮市在泉州湾沿线5个县(市、区)率先启动互花米草除治工程项目,科学除治石狮区域内1378.2亩互花米草。经过4个月的努力,至当年10月底实际恢复滩涂面积3000余亩,原有光滩等自然海滩生态逐步恢复,候鸟回归越冬栖息,生态效益初步显现。
时隔两年,泉州湾石狮水头至石湖海岸的互花米草得到有效控制。记者日前现场走访并结合无人机航拍观察,发现上述海岸滩涂基本上为光滩,其中石湖一带海岸几乎未见互花米草重生的迹象,但在水头外线沿岸靠跨海大桥区域的少许部位,有互花米草重生。按照此前报道,石狮市互花米草除治工程项目,将长效管护纳入第三方服务合同内容范畴,同步启动三年管护行动。
“整体情况是好的,但个别点位还需要加强管护。”第三方服务单位负责人叶先生告诉记者,两年前互花米草除治后,其所在单位开展日常巡查和定期监测,在每年3月至6月互花米草繁殖生长期,对新萌发的互花米草采取人工拔除的方式,做到除早、除小、除了。“因个别除治点位靠近蛏田,机械无法进场,人工拔除还需要与村民进一步协调。”叶先生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1月我市在石湖海岸人工补植的140余亩红树林,长势良好,也抑制着互花米草的“死灰复燃”。“成活率在七八成,比预期效果好。”叶先生介绍说,红树林正常要3年时间才能长成,过去这一年主要是“扎根”,结合石湖海岸相对处于低位的地理环境,眼下这里红树林的长势是理想的。采访中,记者还拍到一些鹬鸟在红树林间觅食的画面。
事实上,互花米草除治后,石狮这条海岸线生物多样性不断恢复。2022年10月以来,到石狮水头外线湿地觅食的黑脸琵鹭、白琵鹭数量明显增加,被称为“鸟类活化石”的白鹤也重返泉州湾,5只的数量刷新观测纪录;去年11月底,泉州湾河口湿地水头外线石狮段首次清晰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勺嘴鹬的身影。去年12月,白鹤“一家三口”到访,泉州湾南岸再一次记录到白鹤。
除治互花米草,三分在“除”,七分在“治”。两年来,市自然资源局不断加强对泉州湾南岸(石狮段)互花米草的监测,督促管护单位落实好合同约定的管护责任,及时清除遗留根茎复萌的植株,不断巩固互花米草除治成果,逐步恢复滨海湿地生态功能。
“各方共同努力,防治互花米草!”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除了上述海岸线外,沿海五镇及相关部门也不断加强对辖区海岸线互花米草的防治工作,共同呵护石狮美丽海岸线。(记者 林恩炳 颜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