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五小”创新大赛背后故事
港口,是国民经济变化的“晴雨表”。寒冬时节,作为泉州港最大的集装箱航运物流作业区的石湖港繁忙依旧,岸边数十台100多米高的巨型桥吊同时作业,蔚为壮观。桥吊中间,有一个蓝色身影,若不细看,很难发现。
他叫杜森鑫,今年35岁,是泉州太平洋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技术部码头车间桥吊班主管,也是保障桥吊健康运行的“金牌医生”。如果把集装箱比作港口的血液,那么装卸集装箱的桥吊就是港口的心脏。每当货轮停靠港口,都需要桥吊完成进出口货物的到岸和离岸。换而言之,桥吊设备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港口的吞吐能力。
杜森鑫所带领的技术部码头车间共有15人,负责码头14台桥吊的“健康状况”。“每一台桥吊都是机电高度融合的先进设备,包含着数十万个零件。”杜森鑫说,“我们的本职工作是,把日常保养做扎实了,减少故障发生率,为公司争取更多的可作业时间。但工作久了发现,光靠日常保养,并不能时刻防微杜渐。”杜森鑫与同事们在工作中发现,桥吊高压电缆既是桥吊输送电的重要部件,又是一个高价值的损耗件。因此,减少桥吊高压电缆的运行维护成本,避免因高压电缆原因导致事故,确保高压电缆的完好性及安全性尤为重要。
“由于高压电缆都是埋于地下或藏于管道中,想要靠日常巡查发现极为困难,一旦因为受潮等问题发生故障而需要抢修,就特别耽误码头工期。怎么抓早抓小、防微杜渐,避免高压电缆出问题,困扰了我们很久。”杜森鑫告诉记者,有半年的时间,该团队成员自发利用下班时间讨论方案、自学编程,自购器材、反复试验,最终实现从一个利用智能化监测手段的初步想法,到“桥吊高压绝缘监控管理系统”成熟方案的落地。这其中,没人知道他们在深夜中经历了多少次集智攻关、反复推翻和重组了多少方案,又经历了多少次失败。
“没人要求我们这么做,但如果我们做了,对港口效率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杜森鑫表示,最终,其团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开发了一个高压绝缘监控管理系统,采集相关数据后建成一个可视化的绝缘监控平台,并且融入高压电缆的更换、点检、维保记录数据,形成一个高压电缆的智能化全寿命管理系统。“简而言之,只要高压电缆一旦出现一点不对的苗头,我们这边就会收到预警信息。检修人员及时介入进行预防性维修,迅速解决问题,就能避免桥吊因电缆出问题而停工。”杜森鑫告诉记者,有了这个发明创造后,不仅年度桥吊故障率从1.41%降为1.19%,而且码头车间的检修也省了三分之二的人力,省下的人力又可以投入到新设备的监管中,其背后带来的经济效益无法衡量。今年,杜森鑫与同事共同发明的这个项目也获评福建省百万职工“五小”创新大赛三等奖。
记者了解到,这并不是该班组第一次钻进创新的世界。每年,其团队的技术革新、节能降耗、修旧利废成果不仅是该企业“金点子”比赛的常客,而且多次上榜省“五小”创新大赛及中远海运港口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用问题倒逼创新,用创新驱动突破,这是一群用创新发明守护港口“心脏”的产业工人。在绵延的海岸线上,还有很多像杜森鑫这样扎根在一线默默深耕的人,如同一颗颗齿轮,推动这座大港飞速运转,守护一艘艘巨轮满载货物扬帆远航。(记者 庄玲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