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市栗喉蜂虎栖息地保护性修复项目基本完工
工作人员攀崖回填巢穴
去年到访的栗喉蜂虎
观鸟屋(规划图)
惊蛰时节,莺飞草长。峡谷旅游路永宁镇后杆柄村地域,栗喉蜂虎“在石狮的家”修葺一新——
“1080个巢穴全面修复完成!”3月12日,泉州市观鸟学会会长吴轲朝告诉记者,于2月28日进场施工的石狮市栗喉蜂虎栖息地保护性修复项目已基本完工。下个月,这里将迎来新一季栗喉蜂虎,它们将在峡谷旅游路度过生命中的“蜜月”时光。
因何修复——
三年“安家” 巢穴密布
栗喉蜂虎,一种以鲜艳的羽毛和迅捷的动作著称的候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称为“中国最美小鸟”。每年3月,它们从东南亚地区启程北上,寻找栖息地繁育后代。2022年5月初,石狮峡谷旅游路首次监测到栗喉蜂虎繁殖,它们在一道土崖上筑巢、产卵、育雏,为这片处于废弃石窟的地域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石狮峡谷旅游路栗喉蜂虎营巢地,是目前已知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纬度最北的繁殖地。”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与湿地资源监测中心、泉州市观鸟学会等相关部门确认了这一点。经观测,栗喉蜂虎已连续三年到石狮峡谷旅游路筑巢繁殖,其中,2022年、2023年均监测到200余只,2024年监测到80余只,当时栗喉蜂虎尚在繁殖阶段。
每季栗喉蜂虎繁殖,都要筑新巢“住新房”。栗喉蜂虎回到原营巢地,较少选择旧巢繁殖,偏好新形成的断崖。而经连续三年的筑巢繁殖,峡谷旅游路那道土崖早已巢穴密布。对于栗喉蜂虎而言,或因“无地筑巢”导致繁殖数量减少,甚至另选栖息地“安家产子”。清明前后,新一季栗喉蜂虎将抵达石狮。做好现有崖壁的清理和修复,迫在眉睫。
石狮市自然资源局林业资源站站长颜明华介绍,去年7月,所在部门组织前往厦门栗喉蜂虎保护区交流学习,并委托福建省林业勘察设计院编制《石狮市栗喉蜂虎保护规划(2025—2029年)》(以下简称《规划》)。今年2月,市自然资源局作为行业指导,永宁镇政府作为属地政府,委托泉州市观鸟学会开展栗喉蜂虎栖息地保护修复项目。
如何修复——
攀崖堵洞 “翻新”家园
这道位于石狮峡谷旅游路的土崖,全长约300米、高度约10米;工作人员爬上8米高的竹梯,对崖壁上一个个拳头大小的鸟类巢穴进行探测、清理、回填……2月28日,石狮在泉州地区首次开展栗喉蜂虎栖息地保护性修复。这也标志着,石狮栗喉蜂虎五年保护规划正式启动,将在永宁镇后杆柄村打造范围约15公顷的栗喉蜂虎保护区。
本次修复项目包括检测记录、清理清洗、巢穴回填、环境整治等内容,所回填土壤选取周边沙土,确保巢穴含沙量与土崖一致或相近;土崖基部的植被、土崖周边杂乱碎石等也进行清理,防止蛇、鼠等栗喉蜂虎天敌藏匿其中,但保留了部分利于栗喉蜂虎停歇、踩背的植物。该修复工程的及时完工,为石狮迎接栗喉蜂虎提供了重要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保护性修复通过测距仪、探测仪等设备,取得了峡谷旅游路栗喉蜂虎巢穴“第一手数据”:在这1080个巢穴中,深度1米以上的仅有1个,深度50厘米至80厘米过半,还有近半数深度不及50厘米……
“从深度上看,石狮栗喉蜂虎巢穴较厦门栗喉蜂虎保护区更浅。”吴轲朝表示,深度不是判断真假巢穴的唯一标准,还需根据巢穴内实际情况,判断哪些是“迷惑巢”、哪些是“真巢穴”,进而推断峡谷旅游路栗喉蜂虎历史数据。
修复之后——
五年规划 擦亮“名片”
上述修复工程仅是一个开始。根据《规划》,石狮将栗喉蜂虎栖息地保护纳入永宁镇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中,让栗喉蜂虎成为矿山修复与生态创建的一张“活名片”。《规划》分为近期和远期两个阶段进行。
2025—2026年,在栗喉蜂虎非繁殖期对项目范围区内实施环境清理,并配备停车场、闸口、围栏、廊道、观鸟屋、抽水设施、监控系统等基础设施;每年对栗喉蜂虎巢穴进行清理、回填,提前种植草本植物与花卉植物,为栗喉蜂虎繁殖期间提供充足食源,等等。
2027—2029年,继续加强对栗喉蜂虎栖息地、繁殖区的修复、管理与保护,在栗喉蜂虎种群数量稳定并持续增加的基础上,适当扩大栗喉蜂虎营巢区,并配置相应的护栏等基础设施;加强对栗喉蜂虎生态学、栖息地、觅食区域的监测,等等。
“在留住栗喉蜂虎的基础上,持续推进相关工程项目。”颜明华表示,市镇两级将持续推进相关规划项目,为“中国最美小鸟”打造生态家园。
(记者 林恩炳 林富榕 颜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