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照亮家的方向
航标姑嫂塔
海上航标六胜塔
“猫儿火”灯塔
祥芝角灯塔
梅林码头灯塔
祥芝国家中心渔港内灯塔
浯沙灯塔又名浯鼻塔
泉州跨海大桥灯塔
伍堡哨所,既是哨所也是灯塔
夜晚的浯沙灯塔
“宋元中国看泉州,海丝航标看石狮”。地处海上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向海而生、因海而兴的石狮,港湾多、礁石多、岬角多,灯塔自然也多。首屈一指的,当属蚶江石湖金钗山上的六胜塔。
始建于宋政和年间(1111—1118)的六胜塔,是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座灯塔。相传,塔上曾层层缀满灯笼,远眺犹如一根擎天红烛,成为那个时代的“小蛮腰”,为航海家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引航开道,指引着一艘艘商船驶入“梯航万国”的刺桐港,见证“涨潮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宝盖山上,与六胜塔遥相呼应的,是泉州湾另一座航标——万寿塔,又称姑嫂塔、关锁塔,其“姑嫂垒石望亲”的凄美传说脍炙人口,成为闽南侨乡的地标,是石狮人出海打拼的历史见证,也是护佑商旅的“精神灯塔”。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六胜塔、万寿塔、石湖码头(林銮渡)并称石狮“海丝三宝”,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年,因东大垵(“小威海”)在小红书上的爆火,让矗立于祥芝斗美湾突出部的祥芝角灯塔成为“塔红”。作为东海海区灯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祥芝角灯塔始建于1956年,1984年改建,1993年修缮,至今已有近70年历史。灯塔主体红白相间、塔高超16米,所照射灯光可达16海里之远。2024年,围绕祥芝角灯塔,一座占地60亩的灯塔公园应运而生。
祥芝角灯塔下方的临海处,还有一座高约5.5米、石砌而成的“猫儿火”灯塔。它曾靠燃烧的煤油来发光,就像猫头鹰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因此有了“猫头火”这个可爱的名字。值得一提的是,“猫头火”灯塔、祥芝角灯塔、姑嫂塔由东往西形成一条直线,海拔依序从低到高,照亮了昔日船只自东海、南洋归航泉州湾的壮阔航程。
伍堡哨所,既是哨所也是灯塔。它位于鸿山镇东南侧海岬,是20世纪90年代建设的瞭望哨所,2022年,这里建成伍堡哨所公园。伍堡哨所造型极为独特,“身穿”蓝白相间的“新衣”,像极了庄严的海军帽,“蓝帽小哥”的外号,拉近与游客的距离。入夜,伍堡哨所披着华丽璀璨的灯光如灯塔般屹立在海门处,照亮渔船的航程。
浯沙灯塔又名浯鼻塔,位于永宁浯沙海滩,北与黄金海岸毗邻、南与外高村相连、东与深沪灯塔相望。塔呈六角形,颜色为横式的红白相间,分两层,底层高约3米、二层高约13米。晚上,塔尖灯光每6秒闪烁一次,向过往的渔船发出信息。
潮起潮落间,灯塔在时光里嬗变。随着海上航行卫星导航设备的普遍应用,灯塔已不再担负主要的航标使命,巍然屹立的灯塔,平静地接受更多的身份和任务。昔日海上“烽火台”,今朝文旅“打卡地”,与灯塔合影,成为许多游客Citywalk的重要一环,蔚蓝的大海配以灯塔,随手一拍就很出片。
“灯塔的实际作用,虽不可同日而语,但在辅助航行、进出港口等方面依然给予船只指引、避险。”石狮海峡渔文化博物馆馆长邱国凹说。这一点,在笔者拍摄过程中也得到印证。入夜后,石狮的不少灯塔依旧闪烁着光芒,那份穿透黑暗的守望初心,依旧在碧波之上恒久流转。它们静立海滨,从时光里走来,不惧惊涛骇浪,无论离别还是归程,都指向家的方向。
策划:傅文忠 执行:林恩炳 颜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