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市民 春季传染病“画像”出炉 科学防护指南请查收!
人间四月,春暖花开,正是外出踏青、拥抱自然的好时节。然而,春雨淅淅沥沥,气温如同过山车般起伏不定,这样的气候条件也为各类传染病的滋生与传播创造了“温床”。
面对潜在的健康威胁,如何科学识别症状、筑牢防护屏障?本报邀请石狮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为市民深入剖析春季高发传染病的“特征画像”,并提供专业应对策略。
1 警惕春季传染病 “三大阵营”
石狮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指出,当前,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以及生物媒介传播疾病呈高发趋势,市民务必高度重视。
呼吸道传染病如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感需重点防范,病原体主要通过飞沫、气溶胶、接触传播。
其中,水痘发病初期会出现低烧症状,随后全身布满水疱,直至水疱结痂脱落,整个病程大约持续2周,需警惕的是,其传染力较强,1名患者极可能导致10至12人感染,而且,成人感染后可并发肺炎,儿童则可出现病毒性脑炎;流行性腮腺炎的典型症状为耳垂下方肿胀,形似“金鱼吞珠”,虽然腮腺炎对腮腺体本身无多大危害,但其引起的并发症也不能忽视,男性可能患上睾丸炎,女性可能患上卵巢炎;流感的全身症状表现则十分明显,常见的有高热、畏寒、寒战、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
消化道传染病如手足口病、诺如病毒病不容小觑,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接触、食物传播。
其中,手足口病高发于五岁以下儿童,潜伏期是3至7天,症状表现为口腔疱疹、手脚臀部红疹,就像“草莓舌”搭配“红印章”,特征十分明显,需注意的是,患儿康复后仍具备一定的传染性,容易在托幼机构、游乐场等重点场所传播;诺如病毒病的平均潜伏期是24至48小时,症状表现以儿童呕吐、大人腹泻为主,可能伴有发热,需特别防范的是,其传播方式较为多样,除了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传播途径外,还能通过气溶胶传播。
生物媒介传播疾病如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也要仔细留意,病原体主要通过蚊、鼠等生物的行为传播。
其中,登革热主要由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症状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皮肤上还可能出现针尖样的皮疹;流行性出血热则主要通过鼠的叮咬或接触鼠的粪便、尿液及其污染的物品等途径感染,症状表现为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低血压休克、皮肤充血出血等。
“了解传染病症状并及时处理至关重要。”专家提醒,市民一旦高热不退、持续呕吐/腹泻导致脱水、皮疹迅速蔓延或出现瘀斑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家中也可以提前准备应急药物,在专业指导下科学用药,如,布洛芬(成人)、对乙酰氨基酚(儿童)有助退热、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无菌纱布和碘伏棉签处理皮肤破损等。
2 筑牢健康防护 “五大盾牌”
“在传染病高发的春季,做好防护是保障健康的关键。”石狮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建议,市民可以从物理屏障、手部清洁、环境消毒、接种疫苗、防蚊灭鼠等五个方面入手,全方位降低感染风险。
物理屏障方面,在人员密集场所,科学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可以有效阻挡飞沫传播;在接触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公共设施时,佩戴手套可以减少直接接触病菌的风险,并且在接触后应立即脱下,切勿触摸口鼻,避免病菌进入体内。
手部清洁方面,摘口罩后、擤鼻涕后、饭前便后等关键节点,及时洗手十分重要,目前,七步洗手法升级版是保证手部清洁的有效方法,洗完手后,用一次性纸巾擦干,可以避免因共用毛巾而引发交叉感染。
环境消毒方面,加强场所通风,可以降低病菌浓度;玩具、餐具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可以有效杀灭病菌;衣物被褥在阳光下暴晒6个小时或用50℃以上的高温水洗涤,可以达到消毒目的;门把手、手机屏幕等高频接触部位,使用免洗消毒液喷洒既方便又高效。
“此外,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专家强调,市民可以通过接种流感疫苗、水痘减毒活疫苗、腮腺炎减毒活疫苗、麻腮风减毒活疫苗等提高防护效果。不过,接种疫苗也有禁忌,如,孕妇、免疫功能缺陷人群禁止接种减毒类活疫苗,疾病急性期、慢性疾病发作期人群需暂缓接种,对疫苗成分过敏等特定人群也不能接种。
而防蚊灭鼠则是切断生物媒介传播疾病的关键。防蚊灭蚊方面,除了要清除蚊虫孳生地以外,室外可以身着长衣长裤,并在裸露皮肤喷涂驱蚊剂,室内还可以安装纱门、纱窗、蚊帐,配合使用蚊香、电热蚊香液/片等驱杀蚊虫。防鼠灭鼠方面,除了要消除鼠类孳生地以外,可以利用鼠夹、鼠笼、粘鼠板捕鼠,或者投放鼠药降低鼠密度,还可以在室内安装挡鼠板、防鼠栅栏等防鼠设施。
(记者 黄翠林 通讯员 吴佳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