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 人间烟火“夫妻店”

08-09

08-09

  开栏语:即日起,本报推出《城市步步看,生活面面观》专栏,聚焦街头巷尾的市井生活故事,用脚步丈量城市,用文字记录生活,挖掘城市的痕迹,展示发展的变迁,传递生活的美好。


  城市步步看,生活面面观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近700万家夫妻店,占据着万亿级别的消费市场,承担着就业、服务、民生等各种功能,正持续不断地服务更多人的美好生活。这些散落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夫妻店”,往往也承包了你的一日三餐。


  “这一碗牛肉羹10块钱。”晚上8点,在宝岛路上康城美墅小区东茂沟旁的一家牛肉羹摊点上,热气腾腾,飘着“古早味”。摊主是一对约莫40岁的夫妻,老公负责煮东西,老婆则一边吆喝,一边收拾。


  当天,是他们摆摊的第一天,出摊2小时不到,营业额超乎夫妻俩的预估,这让他们干得更加起劲。夫妻俩原本在一家五金厂里上班,趁着工作之余出摊,多挣些钱过日子。时不时,一些路过的村民就着摊点的小桌子,来上一碗牛肉羹。


  “这里位置挺好,第一天生意就不错!”他们出摊的第一天经营情况,备受周边朋友的关注。这不,还有人发来视频聊天,想一睹开业的风采。从言语间,看得出摊主充满了信心。


  闲下来的时候,摊主会靠在栏杆上,看着东茂沟里的流水。“这条水沟都没异味,还经常看到鱼儿在水沟里游来游去。”女摊主说道。


  与宝岛路相隔不远的八七路德辉广场路段对面,也有一家安徽夫妇经营的面馆。这家面馆开了多年,攒了不少的老顾客。店里常见的场景是老板一边和面下饺子,一边挤出时间和顾客聊着家长里短。“感觉聊天才是老板的主业,和面下饺子只是兼职而已。”一位操着外地口音的顾客说道。


  常去的老顾客总是能发现,这家面馆的分量特别足,足到都冒出碗的边沿了。老板解释道:“早年来面馆吃面都是一些干体力活的工人,饭量大,索性就给足了。”确实,从成本上来说,多下一些面并没增加多少,却给顾客留下了好印象,攒了好口碑。


  宵夜时间,金林路上一家夫妻经营的烧烤店总是忙个不停,后厨里不停地往外端出一盘盘冒着热气的烧烤,餐厅里充斥着划拳、摇骰子的声音,还夹杂着干杯的声音。当下,劳碌了一天的年轻人选择撸串喝酒,来释放压力。


  “开一间温暖小店,遇见眼光相似的客人。”烧烤店的墙上装饰着这样一句文艺范十足的文字,相比前面两家夫妻店,这家夫妻店的装修风格更清新。这对三十多岁的夫妻原本在广东做服装生意,后来恋家便回了石狮,并瞄准了餐饮业,开了一家烧烤店。


  夫妻俩分工明确,老板主持后厨工作,负责把控烧烤的质量,老板娘则张罗前台和点餐。翻看老板娘的朋友圈,清一色地晒着色香味俱全的烧烤,俨然是一副深夜食堂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些餐饮业的“夫妻店”,虽说并不起眼,却是你一日三餐的主要参与者和“供应商”,如一簇簇的“人间烟火”,最抚凡人心。(记者 杨德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