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巧引孙辈跳出“网络世界”
暑假期间,手机、电脑成了不少青少年的“心头好”,家庭里“抢设备”的戏码频频上演。然而,一些长辈却凭借生活智慧与自身优势,用“疏”而非“堵”的方式,引导孙辈跳出网络沉迷,在丰富的生活体验中学会合理使用网络,陪孙辈度过充实假期。
以身作则
用兴趣引孙辈跳出网络
“你们自己都天天刷手机,凭啥管我?”面对孙子的反问,刘大爷曾一度语塞。他明白,想让孩子少碰网络,长辈得先“正己”。于是,他主动将每日玩手机的时间缩减三分之二,用行动告诉孙子“网络不是生活的全部”。
这只是第一步。刘大爷深知,“断网”不如“填生活”,他发挥自己耐心细致的优势,为孙子铺就了一条“兴趣之路”:每天雷打不动地带孙子去书店,孙子看中的书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买下,在油墨香中慢慢培养孙子的阅读习惯;等孙子完成当天作业,他便拉着孩子下棋,故意让着孩子,用一句“你这步走得比爷爷还妙”点燃孩子的胜负欲;下午四五点,体育公园成了他们的“根据地”,打球、挑战健身器材,汗水里藏着比游戏更真实的快乐。
“管孩子不能光说‘不许’,得让他觉得‘别的事更有意思’。”刘大爷的心里,藏着长辈的通透——先做“不沉迷的榜样”,再用多元兴趣填满时间,张弛之间,孩子对手机的依赖自然淡了。
乐在其中
长辈巧借所长搭“互动桥”
7岁的桐桐刚放暑假,就被爸妈“托付”给奶奶蔡女士,临走前还特意叮嘱“别让她长时间看手机”。起初,蔡阿姨试过讲道理、断网络,甚至藏起手机,可孩子哭闹不止,自己也累得够呛。
转机藏在老伴的爱好里。蔡阿姨知道老伴爱下棋,便灵机一动:“桐桐,咱俩组队跟爷爷PK,敢不敢?”一句话点燃了孩子的好胜心。祖孙三人围坐棋盘前,楚河汉界间,桐桐的注意力全被棋子吸引,半天时间转瞬即逝,她甚至主动问:“明天还能跟爷爷下棋吗?”蔡阿姨笑了——用家人擅长的互动游戏搭座桥,比硬邦邦的“禁令”管用多了。
李阿姨则用“知识+游戏”的方式,帮5岁孙女摆脱了对手机游戏的好奇。她发现孙女见同伴玩游戏眼馋,没有简单制止,而是发挥自己擅长“边玩边教”的优势,网购了一套中国地图拼图。手把手教孙女拼接时,她会指着台湾的板块说:“这是祖国的宝岛,和咱们是一家人。”拼到北京,就讲天安门的故事;拼到新疆,就说那里的葡萄多甜。渐渐地,孙女每天主动扑到拼图前,嘴里念叨着“我要拼出整个中国”,手机游戏早就被抛到了脑后。长辈的生活经验与教育巧思,让孩子在乐趣中自然疏远了网络沉迷。
精准施策
凭经验精准引导明方向
退休教师高老师带着3个外孙过暑假,面对孩子上网问题,她没慌——多年的教学经验让她懂得,“堵”不如“找原因”。她发挥自己善于分析问题的优势,先给孩子们的“上网行为”把脉。
若是孩子把上网当“放松”,她便和孩子约定“先完成作业,再玩20分钟”,用规则划清边界;要是孩子因“学习太难”躲进游戏,她就耐着性子陪孩子找症结:数学公式记不住?那就编个顺口溜;作文没思路?就带孩子去公园观察花草。找到问题根源,再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拆解难题,网络自然不再是“避难所”。
高老师常说:“长辈的优势,不在‘管得多严’,而在‘看得多透’。”她会带外孙们去科技馆参观,去户外野餐,用丰富的活动填满假期,让孩子们明白:比起虚拟世界的升级,真实生活的探索更有滋味。
这些长辈用各自的优势——或是以身作则的自律,或是互动陪伴的智慧,或是洞察人心的经验——证明了引导孙辈合理使用网络,靠的不是“禁令”,而是“引路”。当长辈用行动做榜样,用兴趣搭桥梁,用理解解心结,孙辈自然会在多元的生活体验中,找到比网络更广阔的天地,学会与网络“和平共处”。这,便是石狮的长辈们藏在细节里的爱与智慧。
(记者 刘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