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家乡
番薯汤
番薯粉粿
番薯饼
食物的演变,总是带着时代的印迹。在老一辈的闽南人眼里,番薯(地瓜)曾是饥荒年代土地对穷人们最好的馈赠。缺粮少米的农家食谱里,这种最为家常的食物,给一家老小提供了足够果腹的热量。聪明能干的老一辈人,利用番薯这个充满质朴的食材,制作出了许多与其相关的美食。也因此,闽南人用“地瓜腔”自嘲普通话不标准,正是这一份骨子里的乡音,无论在何地,听到这份地瓜腔普通话,我们总会觉得亲切。
经过时代变迁,物质丰富的今天,闽南人的餐桌上已不乏佳肴盛馔,但是吃惯了大鱼大肉的胃,时不时总会泛起对老味道的怀念,这个时候,来上一碗荤素结合的番薯粉粿,无疑是对胃最好的安慰。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闽南地区,番薯粉粿曾是家家户户最为家常的一道主食。在农村赶上喜宴,一碗热气腾腾飘着葱油味儿的番薯粉粿,便是对前来帮忙的亲戚们最好的犒劳。取材简单,烹煮方便,味道与情怀兼顾,这道最接地气的家常美食,让人在享受舌尖之悦的同时,还能泛起对往昔经历的怀念。
7月下旬的一天,中午时分。市民邓大姐的厨房里飘来阵阵的葱油香味,笔者进屋一看,原来是她为刚从香港回来的大姑子制作番薯粉粿。“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回忆,每次我大姑子一家从香港回来,都指定要吃这个古早味。”邓大姐一边说,一边娴熟地将手中的五花肉切成丝。
对邓大姐来说,这道番薯粉粿的制作并不复杂,烹煮只需要5分钟左右,基本上闽南地区的妇人们都会做,但烹煮番薯粉粿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要用开水迅速搅拌材料,直至番薯粉与配料形成黏合状,5分钟后的成品如何,全依托烹饪者对粉团稀稠的控制。
番薯粉粿饱腹感强,但很多咱厝人喜欢在食用的时候配上一碟炸得焦黄酥脆的醋肉。这样的搭配,常见于泉州地区很多街边小店里。尤其是在炎炎夏日,食欲不振的人们,总喜欢来上这样一份美食,在荤素的相宜搭配中寻得一份清淡。
除了番薯粉粿这一古早美食,在以前物资匮乏的年代,老一辈还利用番薯这一简单的食材,变幻出了许多美食,直至今日,这些美食还成为许多老一辈人心心念念、忆苦思甜的回忆载体。例如,在惠安农村宴席上常见的番薯粉芡、夏日里清凉解暑的番薯干汤、小朋友尤为喜欢的风吹饼……
在饮食上,自古以来我们闽南人大多离不开番薯这一食物;在生活上,我们闽南人也离不开“番”这个字:番客、番仔楼、番批、番银……以番字开头的词汇,至今还留存在闽南人日常生活中,他们都与闽南华侨有所联系,也象征着时代的变化。这些“番”字词不仅代表着闽南人走出去创业的故事,也在诉说着时代变革,顺着洋流吹进闽南的历史;它和我们闽南人的奋斗史结合在一起,带有浓厚的时代印记,成为历史的小注脚。一个番字,承载着亲情,讲述着侨乡文化,牵起“番畔”与家乡。
(陈嫣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