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林楼航拍图(永宁古卫城供图)
汉林楼一楼的“双塔寿”
汉林楼的半圆形出龟式外廊
顶堵青石透雕
汉林楼仰拍照
永宁镇是远近闻名的重点侨乡。据不完全统计,现有海外华侨华人4万余人,其中以旅居菲律宾居多。全镇有归侨侨眷31608人,约占常住人口的70%。仅以旅菲爱国华侨为例,杰出代表有董尚真、郑周敏、董伦意、王立璇、李子芳、李逢梧、施鸳鸯、卢远绥、卢祖荫、佘明培、蔡登錬、蔡泽洽、蔡奕棋等。而华侨(番客)兴建的番仔楼,有汉林楼、宁东楼、万芳楼、万安楼、杨家大院等,它们中西合璧,是永宁侨乡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中,蔡汉林兴建的汉林楼,被誉为永宁镇区“最大最美番仔楼”。随着各级政府对重点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加大,众多番客楼也在修旧如旧中焕发新姿,见人见物见生活,为侨胞留住乡思乡愁,传承家国情怀,让他们的根、祖、情得以永续。
1 名门望族,家风传芳
永宁自古是重要港口及海防重地,地灵人杰。明朝在永宁设卫城(古称“鳌城”)以防倭寇,卫城官兵来自五湖四海,号称“百家姓”,多为望族。永宁镇区小街(雅称“鳌峰”)聚族世居一支显赫的家族,其名字叫“永宁梅林蔡氏”。永宁梅林蔡氏溯自宋代名臣蔡襄(1012—1067,谥号忠惠)派下,辗转温陵蔡巷、古东、梅林村等地。十一世蔡名春、蔡名标(清代著名对台贸易商家,捐修鳌水书院、虎岫寺等名校名胜)兄弟徙居鳌城。十二世起,蔡氏命讳行“鸿猷德泽,奕世联科,孙支挺秀,玉树交珂”。十四世蔡德助(1860—1926)育有四子:长子蔡泽焕(1893—1943),次子蔡泽洽(1899—1979,字汉林),三子蔡泽培(1902—1949),四子蔡泽潭(1915—1978)。如今,汉林楼五代同堂,人丁兴旺。蔡泽培夫人吴满珍依然健在,已有101岁高龄。十九世“科”字辈亦有数十人,衍播世界各地。
蔡泽洽出生在清末,成长在民国,生逢乱世,唯有拼搏。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从小上进好学,年轻时在永宁蔡氏宗祠私塾当过教师。20世纪30年代初,他只身赴菲律宾谋生,成为家族闯南洋的第一人。初到菲岛的蔡泽洽选择在劳牛阪市开杂货店,虽白手起家,但诚信经营、以礼待人,生意越做越大,继而批发粮油食品大宗商品。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蔡泽洽踊跃捐赠大笔抗战经费和永宁鳌峰小学办学经费。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蔡泽洽漂泊海外谋生,但祖国、家乡、家族均让他魂牵梦萦。1945年抗战胜利,蔡泽洽无比兴奋,取出积攒多年的30万美元,回到祖国,回到出生地,拟用10万美元兴建永宁电厂、水厂,造福桑梓;用20万美元兴建大楼,光宗耀祖。
蔡泽洽选择一风水宝地,此地紧邻永宁小街蔡氏宗祠和福建解元蔡庭芳府邸,于1947年择吉时奠基,并以自己的字“汉林”命楼名,委托老三蔡泽培主持兴建。一年后,蔡泽培不幸染上鼠疫。1948年,蔡泽洽再从菲律宾返回,亲自主持续建。1949年9月2日,石狮解放,汉林楼也基本完工。
1952—1962年,汉林楼一半自用、另一半公用,先后被晋江县十五区人民政府、永宁乡政府、永宁公社借用作为办公场所,连续十年成为永宁的行政中心。逢年过节,政府食堂均会安排丰盛晚餐,宴请楼主一家大小,宾主尽欢,其乐融融。1949年叶飞将军统率的准备解放金门的第三野战军数百位官兵、1960年永宁公社三级扩干会超百名参会人员,均短暂住进大楼,可见汉林楼“有容乃大”。
据香港《文汇报》原高级编辑、港澳永宁同乡会原秘书长蔡世山(蔡泽培长孙,十七世)介绍:1968年,蔡泽洽再次从菲律宾寄来巨款,委托族人务必找到当时的惠安师傅(已经去厦门建造集美学村和陈嘉庚鳌园)来装修未竣工程。历尽千辛万苦,装修项目终于大功告成。蔡世山请摄影师为焕然一新的汉林楼拍照片,寄给蔡泽洽。蔡泽洽看后非常满意,归心似箭。遗憾的是,1970年蔡泽洽夫人病逝,几年后他也随之离世。蔡泽洽一生倾尽心血建造汉林楼,却一天也没有住过,这是他人生的一大遗憾。汉林楼让其兄弟及子孙后代享用,也借政府使用,发挥更大的公益效用,可谓物尽其用、公私兼顾,“汉林”的芳名不胫而走,流芳百世。族人以其名编撰冠头联,镌于大楼石柱永世怀念:“泽存于后流斯远,洽比其邻德不孤”“泽媲江河千里润,洽于昆季一家亲”“泽沛何多直接洛阳桥下水,洽和于众共维永卫海滨风”,这些高度的评价足以告慰蔡泽洽在天之灵!
蔡泽洽非常重视家风族训的弘扬与传承。蔡襄是蔡泽洽最崇拜的先祖,他把“端明世胄”铭刻二楼大门门楣,引以为傲,还让子孙熟背《蔡氏家训》:积善之家,庆必有余,为善最乐,福寿双至……教训子孙,攻读诗书,功成名就,流芳百世,家族团结,外侮消除,安居乐业,万民喜气。“入孝”“出悌”“存忠”“守信”“省身”“笃敬”“好学”“餐霞”“饮景”“知者乐”“仁者寿”“安且吉”“寿而康”“永佑庆”“乐未央”等儒家、道家格言也被一一镌刻在门额、门楣醒目处。他还把楹联“家世应传清白训,儿孙自得老成资”镌刻在大楼最前面的大柱上,让子孙牢记“清白家风”。
抗战胜利后,蔡泽洽的生意顺风顺水,大展宏图,他不仅在侨居国思恩图报,贡献爱心,担任菲律宾永宁同乡会第六届会长、菲律宾华侨商会会长,而且热心祖籍国的公益事业。为了让“祠堂”变“学堂”,学习新知识,1948年他与大仑旅菲侨领蔡孝忍倡修鳌峰(小街)蔡氏宗祠和鳌江(港边)蔡氏宗祠,并镌联“忠国名扬四谏议,惠民功颂万安桥”,呼吁族人忠孝两全,惠泽家国,颂扬祖德宗功,营造和谐社会。
2 中西合璧,诗礼传家
汉林楼占地2亩,楼高3层,房间30多间,俗称“小街大楼”。坐南朝北,面朝宝塔,背靠卫城,中轴对称,中庸中正,仿古厝两进七开间,架左右双梯,设双透天深井,四水归一,通天达地,体现中国“天人合一”理念。一楼二进大厅遵照历史和祖制设“楼中厝”,辟为永宁梅林蔡氏祖厅,供奉家族列祖列宗牌位。
汉林楼的“新”,主要体现在:汉林楼二楼外设回廊或露台,内置双十字廊道,把总平面分隔成四大部分,每部分各有三个房间一组团一字排开。每三个房间就辟有八个门四通八达,可开可闭,可分可联。接受新思想洗礼的蔡泽洽改变了古民居“光厅暗房”的旧传统,二楼顶除有两个天圆地方的天井外,还有10余个采光天窗和风楼。整栋楼通风采光极佳,即使盛夏,仍觉凉爽。
汉林楼的“洋”,主要体现在: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而非传统的砖木结构,当时所用进口水泥俗称“洋灰”,国内尚不多见。正立面是典型的出龟式外廊布局,中轴对称,形态中央及两翼凸出,与19世纪40年代新加坡流行的“热带帕拉迪奥建筑风格(Palladianism)”外凸式入口门廊做法相似,明间突出圆弧形,尽间突出六边形,向外突出的外廊不仅强调更大的入口空间,其精致的细部装饰更能凸显楼主的用心。前面三层外廊共有14根镌刻楹联的欧式圆柱。巴洛克风格的多段曲线式山花压檐,饰以彩瓷剪黏的珍禽奇花异草。第三楼的山花正中镶以楼名“汉林楼”大红额书,炫耀夺目。二楼山花左右对称各镶“塔峰”“帆影”黄字,意指登高望远,即可眺望巍峨耸立的侨乡标志姑嫂塔和深沪湾扬帆起航的福船。
汉林楼设计汉蕃互鉴,建造中西合璧,装饰文采斐然,但始终“以中为本,洋为中用”,把闽南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演绎得淋漓尽致,凡柱必有联,凡雕必有意,让坚硬冰冷呆板的石砖泥材料立马变得柔和、温润、鲜活、灵动。蔡泽洽极其注重正大门“双塔寿”门面的雕饰,在突出实用的同时,更加注重表现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蔡泽洽恭请清末泉州最知名的诗词书画大师曾遒(泉州历史上最后一名举人,诗词联赋书画俱精,字体腴厚雍和、宽博流丽、遒劲有力)为汉林楼撰写楹联、题刻等。青石门匾镌“忠惠传芳”,开门见山亮明祖源姓氏,并以蔡襄族裔及其道德情操为荣。正大门镌刻冠头联:“泽裕诗书昌厥后,洽敷仁德气能和”以名楼主。两个小“角门”相对而立,门上方均浮雕卷轴,轴中分别题刻“书传蒙引”“经授穀梁”。楼主把明代晋江籍著名理学家蔡清所著《四书蒙引》嵌入门额题刻,以示敬佩尊崇先贤蔡清,教导家族要熟读《四书》《五经》《穀梁传》等儒家经典,诗礼传家。门面墙青草石、玉白石相间,自上而下依次为顶堵、身堵、腰堵、裙堵、脚座。顶堵“桃园结义”“三战吕布”透雕,以弘扬“仁义诚信”“齐心协力”精神。腰堵“武侯奉表”“赵云救主”线雕,象征“尽忠报国”“舍身求义”。裙堵“双狮戏球”“五福临门”“鹤鹿同春”浮雕,寓意多子多福多禄多寿。脚座弃用“憨蕃抬厝脚”而采用“天使”造型柱础,显示多元文化包容。
“牌楼面”身堵镶嵌署名曾遒撰书的两幅诗文:“茶经荔谱溯家传,族聚闽南泽尚绵;奕世孙枝能踵武,聿新画栋恰云连”“居临大海志澄清,万里长风远计程;菲岛归来营第宅,晴和春日映丹甍”。前文把讳行字辈“奕世孙枝”和蔡襄两部传世佳作《茶录》《荔谱》嵌入;后文则是诉说每一幢番仔楼都有一个生离死别、背井离乡、白手起家和荣归故里的感人故事,但蔡泽洽苦尽甘来,荣归“营第宅”时,唯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快意!
侧面对看堵“藏字于画”,分别以树叶、竹叶拼写“大同和平”“文明世界”八字,巧妙地隐藏在“千年松鹤寿”“一家竹雀风”图案里,没有慧眼识珠的眼力是无法发现奥妙的。然而,“文明和平,永葆安宁”理念确须大张旗鼓、孜孜以求,这是遭受“陷城洗街”等多次战争磨难的所有永宁人乃至世界人民追求的共同愿望和永恒主题。
红砖镜面墙四块身堵镶有四座白石罗马式窗棂,窗户四周分别嵌“文章华国”“诗礼传家”“绿水青山”“清风明月”等四幅象形砖雕。两端配“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圆篆体描金楹联。砖与石、字与联、人与物一样飘逸出尘,超凡脱俗,色彩缤纷,搭配合理,相得益彰。
蔡泽洽在内装修方面别出心裁,聘请两组惠安能工巧匠来“对场比试”技艺,以中轴分金线划成左右两半,各有一组匠师承包,图纸各自保密,如此可收竞争斗智之效,也可合理工程造价。“孝感动天”“亲尝汤药”“鹿乳奉亲”“刻木事亲”等二十四孝经典故事和“桃献千年寿”“榴开百子图”“金马玉堂”“丹凤朝阳”“五福朝堂”等吉祥图案,巧妙地绘制在水车堵及天窗内侧四周,可谓雕梁画栋。天花板巧置“梅兰竹菊、琴棋书画、珍禽瑞兽”彩绘灰塑带钩,钩挂红灯笼,勾描春夏秋冬景,汇聚东西南北风。有趣的是在五脚架入口处以“梅鹊报早春”“翠莲乐夏天”“秋耀金华盛”“松鹤助冬景”四幅灰塑“置顶聊天”迎八方宾朋,仿佛欢唱着:我爱春天,河清海晏的永宁,“日出海面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我爱夏天,碧波荡漾的莲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我爱秋天,国泰民安的鳌城,“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我爱冬天,万里雪飘的天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 泽润桑梓,薪火相传
常言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鳌峰蔡氏又出一位杰出爱国华侨蔡奕棋。1967年,在汉林楼里熏陶蔡氏家风18年的蔡奕棋赴菲辅佐伯父蔡泽洽、父亲蔡泽潭经商。蔡奕棋很快就成为菲律宾知名儒商,如今拥有多家百货连锁商场。他为人热心虚心,以自己的行动诠释大爱无疆。2008年,荣任济阳柯蔡菲律宾中北吕宋分会理事长,乐捐巨资扩大该会教育资金,激励华侨华人子女学习中华文化。2010年,他继承二伯父蔡泽洽遗志,担任菲律宾永宁同乡总会第43—44届会长,为旅菲永宁乡亲竭诚服务,深受爱戴。蔡奕棋虽身在国外,却多次捐资家乡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多次受到石狮各级政府的褒扬。他还荣任菲律宾香港总商会副会长、菲律宾石狮同乡总会副理事长、菲律宾永宁镇联乡总会理事长、永宁侨联荣誉主席、永宁中学校董会副董事长、永宁中心小学荣誉董事长等职。2014年,蔡奕棋捐资500万元在家乡设立纪念父母的永宁鳌峰中青年联谊会——“蔡泽潭·许玉瑜助学奖学纪念基金”,每年举办奖学助学仪式,鼓励家乡学子励志上进。2015年,在蔡世山的倡议组织下,蔡奕棋率先捐出20万元,族人共集资80万元,再修汉林楼,克绍箕裘,踵武赓续。
2016年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庄国土教授应邀参加汉林楼重修落成庆典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抗战时期,菲律宾华侨人均捐赠抗战经费是最多的。而菲律宾华侨绝大多数是闽南人,他们充分体现了华侨爱国爱乡的精神。汉林楼不仅仅是一座洋楼,而且是中国华侨文化的杰出代表,是爱国爱乡精神的集中体现。保护华侨兴建的建筑就是保护侨乡的历史文化价值。福建各级政府应该学习广东成功申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世界遗产的做法,要更加积极主动推进番仔楼申遗”。
蔡泽洽是蔡氏家族20世纪初下南洋闯番邦的先行者,万里波涛,生死沉浮,即使我们今天再来追忆,依然心生敬畏。而蔡泽洽的这份“孤勇”并不罕见,那几乎就是数个世纪以来海外华侨勇闯天涯的一帧缩影。在人生地不熟的椰风蕉雨中,赤手空拳,竭力打拼,闯过多少艰险,熬过多少苦难,历经数十年才创下一番伟业。在他的身上,凸显着闽南侨乡人的性格与精神。
菲律宾华侨商会、菲律宾香港总商会、港澳永宁同乡会,均是华侨华人及境外同胞的互助组织,遇到艰难时守望相助。以蔡泽洽、蔡奕棋、蔡世山为代表的蔡氏三代人,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们或亲任会长,或甘当人梯,世代相传,豪侠仗义,一诺千金,在菲华社会、香港特区均有较高声望,也是永宁侨乡百年发展史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漫长时光中,侨乡塑造了“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精神气质,蔡家人身上不屈不挠的意志,与一代又一代侨乡人的品格秉性契合,与向海而生、拼搏取胜、有情有义的闽商基因契合。
如今,汉林楼已是网红打卡地、旅游观光胜地、青少年文化教育基地,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传承。汉林楼的传奇故事和家风文化,如绵绵细雨润泽每一位游子之心。我们敬祝鳌峰蔡氏五世其昌、三阳开泰、英才辈出、家国情怀再传!我们期待汉林楼在文物保护部门的指导下再次修缮,再现大楼私宅与公益的完美结合,再现天下雅士欢聚一堂饮茶赋诗唱和之佳景,成为名副其实的“睢园绿竹”!
(卢俊杰/文 李荣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