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番仔楼见证一个家族

2022年03月10日 10:46

在闽南侨乡的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一种集传统红砖白墙与南洋建筑特色于一体的洋楼,它被统称为“番仔楼”。每一幢“番仔楼”都承载着一位母亲对远在他乡子女的牵挂,也是一个离乡在外的游子思乡念祖、与家乡族人血缘关系的时代纽带。这些充满历史年代感的建筑,见证了每一位“番仔”谋生创业的辛酸历程,更承载着一个家族的记忆。

3月7日,笔者来到大仑社区育贤路一带,这条原本人来人往的小巷,因征迁改造项目的推进,周边的住户都陆续搬走,而略显寂寥。育贤路122号——振成楼,一幢气势恢宏、洁白耀眼的建筑在这沉寂的氛围中尤为亮眼。它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由爱国华侨蔡由成所建。这座历经半个世纪之久的“番仔楼”,依然散发出独特的魅力,透露着昔日的辉煌和霸气。

走进振成楼笔者发现,整座楼的建筑以闽南人的传统习惯坐北朝南。外观布局“洋”味十足,大楼正面呈“凸”字形,使得左右对称的建筑更具有立体感,两侧高耸的阁楼以及错落有致的窗饰给建筑物增加了轻巧的视觉效果,所以称其为“凸斗式洋楼”。

一楼外部采用钢筋水泥结构,而二楼则改为砖砌,使得建筑物显得较为轻盈美观,还颇有闽南红砖的味道。不但如此,在振成楼一楼和二楼的大门前有精心设计的半圆形“五角架”和具有支撑作用的4根大圆石柱,石柱上和正门楹联分别以“仑峰”和“青阳”冠头,分别表明家族的所在地和家族渊源,而三楼顶端“晒台”是由精雕花鸟图案塑造的排墙组成,让整栋洋楼看起来既精致又大气。虽说是洋楼,但是振成楼的构造与设计并没有把传统建筑的风格抛开。里面内部结构基本上保留礼仪型的“五开间”格局,结构呈“回”字形。走进大门即为下厅,左右各建3间互通下房,下厅衔接天井,天井两侧有厢房,洋楼中心的天井,俗称“深井”,由一楼直通到三楼。既通风透气,利于采光,又符合传统建筑“天圆地方”的寓意。走过天井即到主屋,中为厅堂,左右各有两间大房,厅堂和大房前走廊铺设吸水性强的红色地砖,两侧各有小边门,可通屋外。一楼通往二楼的楼梯设在天井两侧,用水泥和大理石砌成,做工精细。走到二楼阳台,可以看到由泉州前清举人、著名书法家曾遒(振仲)(1868—1954)书写的主人姓氏郡望“青阳衍派”,劲拔俊秀,意态俱美。整座大楼经过几种建筑的巧妙搭配,竟不觉得突兀,反有一种浑然天成之感。

据居住在此的蔡由成后人也就是他的侄子蔡惟善介绍,蔡由成于20世纪中期,只身远渡菲律宾,开始在南洋谋生。一开始从小生意做起,秉承着石狮人爱拼、敢赢、吃苦耐劳的传统,经过数十年的商海驰骋,他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并逐渐成为闽南的巨商望族。

发迹后的蔡由成为了实现衣锦还乡“起大厝”的夙愿,于是回乡盖起这座“振成楼”,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大小房间共10余间。据说,关于这座房子的建设还有一个小插曲。“房子1948年动工,因包工头跑了,于是一直拖到了1964年才又开始动工。”蔡惟善介绍说,当年建造所用的很多材料,都是由南洋专船运回。

因蔡由成父亲过世得早,房子建成之后,他的母亲就独自守着这幢洋楼,一日又一日地盼望着游子的归来。深受母亲的教诲,蔡由成爱国情怀高涨,在菲律宾不仅参加过抗日,更是当年华侨抗敌协会的领头人。同时,也一直用实际行动关注祖国和家乡,比如,早期就参与捐建大仑青山小学,为村里老人购置桌椅,其儿女也非常关心家乡的建设,一直到去世之前,他都保持着每年回来看看家乡变化的习惯,并慰问族内老人。

多年过去,蔡由成子孙后代都远居海外,那位在番仔楼里独自等候游子归来的老母亲也不在了,唯留这栋建造精美的建筑,记刻着蔡由成家族传承不止的拼搏精神和乡愁情怀。趁它还在,经过时,不妨驻足凝望,任思绪回到过去,感受历史。

(记者 陈嫣兰 李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