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语·狮魂——穿越时空的坊间光影

2025-10-13 09:38

若问牌坊是什么?它本是中国人刻在时光里的“立体念想”。从春秋时期的“衡门”算起,那不过是两根粗木柱架起一道横枋的简易门;到了唐代,它演变成守着寻常烟火的“坊门”;宋代往后,它逐渐脱离墙体,成为能独自稳稳站定的石筑;明清时更添了精雕细琢,用以刻功勋、题德行、标地界。

让我们循着晨光与暮色,走进石狮的石坊——看它们立在村口巷尾,接住每一缕漫过檐角的晨光、每一阵裹着食物香的烟火,也接住孩童的笑、阿嬷的絮语、游子的乡愁。

八卦街清代南邦寄重坊

晨光漫过石狮老街骑楼的檐角,巷子里面线糊摊的蒸汽裹着猪油的暖香,慢悠悠地飘进巷弄——循着香气望去,石板路尽头是八卦街的“南邦寄重”坊(也称施琅坊)。额枋上的刻字在光影里半明半暗,每一道浅浅的纹路里,都裹着满巷的烟火气,以及说也说不尽的岁月故事。

龟湖街明代进士坊

在石狮,这样带着厚重岁月的牌坊并不少见。就像铺锦村龟湖老街的“宝盖铺锦进士坊”,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历经近五百年风雨,至今仍稳稳地立在街巷间。还有八卦街的“南邦寄重”坊(也称施琅坊)建于清康熙年间,历经300余年风雨,这座牌坊曾因城市建设被砌入民房墙,2011年被保护性拆卸,2021年移建于八卦街凤里庵入口广场,成为石狮重要的涉台文物与文化地标。

奈厝前村

后杆柄村

院东村

当然,在石狮这方浸润着本土烟火与侨乡情怀的土地上,牌坊早已不是冷硬的建筑符号或单纯的历史遗迹,而是各村各巷的“乡门”,是游子们的乡愁记忆。是孩童攥着冒着甜香热气的烤地瓜,踩着坊下石墩跑过时,留下的一串脆生生的脚步声;是阿嬷搬着竹椅坐在坊下树旁唠家常;更是游子离乡时,行李箱轮子在石板上“咯噔、咯噔”轻响,回头望不见家屋燕尾脊翘角时,最后那道舍不得挪开的风景。

金相院

金星美食街

容卿

这些牌坊早已超越“标识”的本分,成为游子与家乡之间扯不断的“情感绳”。离乡的人总爱在坊下拍张照,仔细塞进行囊最里层,在异乡街头看见相似的飞檐翘角,就会忽然想起家乡的牛肉羹、酥脆的醋肉、裹着焦香的海蛎煎,想起阿公倚着坊柱喊自己回家吃饭的声音;坊上刻着的地名、族训,也不再是冰冷的石头字,而是跨越山海的“念想信笺”,提醒每一个走出去的人:你的根,始终在石狮这方坊下。

虎岫寺

水头村

(傅文忠 颜华杰)

热点新闻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