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录 我见证 我荣幸

2025-11-07 01:07

——在第26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与新闻工作者一起回望石狮五年来发展变迁的脚印

这五年来,石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我们翻阅过往的《石狮日报》,犹如翻开这座城市的“成长日记”。

新闻工作者不仅是报道者,更是亲历者;不仅是观察者,更是建设者。我们用脚步丈量石狮的变迁,用镜头定格这座城市拔节生长的瞬间。

“我记录、我见证、我荣幸!”是新闻工作者献给这个时代最深沉的表白。每一篇报道,都是时代的注脚;每一个故事,都是历史的切片。我们因记录而充实,因见证而荣幸。

在第26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跟随新闻工作者的视角,回望五年来石狮城市建设、产业转型、生态改善、乡村振兴等领域所留下的脚印。

喜见老街蝶变

2025年10月5日,“宋江阵”展演活动亮相八卦街,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到场观赏 颜华杰/摄

一条八卦街、半部石狮史。八卦街的保护性提升,毫无疑问将在石狮城市更新改造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这样备受瞩目的民生工程,讲好城建故事,不能只讲城建本身。从老街改造的缘起说起,或许才是项目建设的最好开篇:

作为千年石狮的发源地,哪怕光影流转,这条充满烟火气息的老街,始终是海内外游子们缱绻乡愁的寄托。无论是历史建筑、传统商贸,还是古早民俗、地道小吃,在巷弄之间,无不镌刻着石狮儿女对“原乡”的深情。然而,因为时间久远,沿街一些建筑不可避免出现屋檐断裂、墙体松动、崩裂脱落甚至屋顶坍塌、构件掉落等现象。潜在安全隐患的同时,一些建筑外墙网线乱拉、临时搭盖、地下管网不畅,拉低了老街的“颜值”。消除安全隐患、完善基础功能、提升街巷面貌、带动文旅发展,这是石狮决心启动八卦街改造提升的初衷。于是,早在2018年3月份,石狮市就成立了八卦街保护提升工程工作指挥部,开始了大量的前期调研、摸底和规划设计等工作。

改造工程提上议程,需要解答的问题不少。对老百姓来说,大家既关心改造涉及哪些范围、群众如何参与、既有业态如何安置,也关注改造后老街风貌能否延续、传统业态能否进一步繁荣、古早味道能否继续升腾。对此,在综合征求各方意见后,改造方向明确:不改变街巷肌理,秉持“修旧如旧、建新如旧”原则,通过采取保护、暂留、改造或拆除等措施,分期分节点有序推进改造提升!随后,新华路示范段率先启动改造。2021年3月,入口广场正式进场动工,就此拉开了八卦街核心区一期改造的大幕。

作为长期关注城建领域的记者,我一路关注、倾听并及时记录下了八卦街改造提升的各个节点进展。从危房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拆除,到“看不见”的地下管网在完善;从沿街建筑的主体加固,到南洋骑楼和红砖古厝立面的显现;从游客服务中心等功能建筑的成型,到最后石板路面的铺装……作为见证者,我和同事及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让群众看到八卦街的“浴火重生”。

所有的美好总是值得等待。在2023年国庆期间部分节点试开放后,2024年9月28日晚,石狮市第二届福狮文化节暨第三届八卦街文化节启动,改造提升后的八卦街也首次正式“亮灯”。在美食市集、文化展览、民俗表演等活动的推动下,市民游客纷纷前来“打卡”,重现摩肩接踵的热闹景象,老街不断绽放着新活力。

而今,随着一期工程完工、二期“一街五节点”日渐成型,市民游客的视线,越来越多地聚焦到老街的烟火气上。传统小吃、老字号、石狮伴手礼等陆续开门迎客,福狮文化节、八卦街文化节、民俗文化嘉年华等系列活动的加持,吸引了一拨拨游客前来“打卡”消费,“逛古街·忆乡愁·品烟火”的沉浸式体验,让八卦街这张文旅新名片不断被擦亮。这,不正是你我所期盼的吗?

历史的积淀赋予老街以厚重,而今,5年的雕琢让老街焕发新韵。我也将继续和大家一起分享老街的点滴提升,在见人见物见生活中,看它不断续写美丽蝶变的新篇。(康清辉)

守望白鹤归来

2022年11月,五只白鹤到访泉州湾 董帝伟/摄

“白鹤到时节,霜信满南州。”霜降过后,又到了白鹤归来的季节。2020年11月,白鹤首度造访石狮,改写了“白鹤不入闽”的观测历史。此后三年,白鹤两度造访泉州湾,从“一只”到“五只”,再到“一家三口”,让白鹤来访不再是一种奢望。2024年秋冬季,白鹤并未赴约,今年是否到来,令人充满期待。

作为鸟类中的古老品种,白鹤被誉为“鸟类活化石”,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认定为世界极危物种。2024年秋季观测数据显示,全球白鹤种群数量仅有6000多只,在中国境内98%的白鹤到江西鄱阳湖越冬,长期以来,鄱阳湖以南地区极少发现白鹤的踪迹。2020年11月16日,一只白鹤造访石狮湿地公园,这是福建省首次记录到白鹤,也使《石狮日报》成为省内首家报道“白鹤入闽”的新闻媒体。

“白鹤不入闽?”“它为何选择了石狮?”作为首发报道白鹤造访福建的记者,我将采访重点聚焦于上述两方面,选好报道角度,放大新闻价值——

一方面,我向泉州市观鸟学会有关负责人咨询,并经向上级部门求证得知,此前省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公布的福建省551种鸟中,没有鹤类。同时,省内媒体此前也未曾报道过白鹤到访新闻。鸟类观测人士也坚持“看到、听到没拍到,不能算作记录到”的严谨态度。据此,《石狮日报》在首发报道中使用了“白鹤不入闽”观点,至今仍被省内媒体在报道白鹤到访新闻时沿用。同年11月26日,“石狮白鹤”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次年3月18日,《福建日报》以《一只鹤牵动一座城》为题,刊发了白鹤造访石狮的长篇通讯。

另一方面,我注重挖掘白鹤与石狮湿地公园的“缘分”。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的石狮湿地公园,紧邻泉州湾南岸,占地面积275公顷,是万千鸟类栖息繁衍的“伊甸园”,所记录鸟类种群数量超百种。白鹤是少见的以素食为主的鹤类,以藨草根、藕根、苦草根为食,石狮湿地公园内大面积藕田,为白鹤等鸟类提供了“天然食堂”。2020年,江西鄱阳湖水位偏高,有专家认为,白鹤越冬另寻食源地的可能性较大。综上因素分析,石狮湿地公园迎来白鹤到访,便具备了主客观条件。

结合上述采访内容与依据,我采写了《鸟类“活化石”白鹤首度造访石狮》。值得一提的是,石狮市融媒体中心相关作品获2020年福建省新闻奖三等奖。

《五只白鹤出现在泉州湾 数量刷新观测纪录》《白鹤“一家三口”飞临泉州湾》《鹤鸣泉州湾:跨越5000公里的双向奔赴》……2021年以来,我与泉州市观鸟学会保持密切联系,持续报道白鹤到访泉州湾的新闻。除了白鹤,黑脸琵鹭、彩鹮、东方白鹳、小青脚鹬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栗喉蜂虎、小天鹅、白琵鹭、白额雁、长嘴半蹼鹬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到访石狮,我均及时采访并报道,呼吁保护好野生鸟类及其栖息地,严厉打击乱捕滥猎等违法行为。

眼下,白鹤已拉开了南迁之旅,从遥远的故乡西伯利亚东部出发,进入中国后跨越黑龙江、吉林、江西三省,今年,白鹤是否再往南一些?飞到福建,来到石狮?期待与白鹤的再次相逢!(林恩炳)

“科技小巨人”成长记

福建一笔成服饰科技有限公司5G智能生产车间 颜华杰/摄

数据在云端实时交汇,智能加热羽绒服、马甲等半成品在空中吊挂系统中精准流转,沿轨道输送到各工位……11月1日,我再次走进位于石狮市兴园二路21号的福建一笔成服饰科技有限公司5G智能生产车间看到,智能生产线上一派繁忙。缝纫、整烫、质检、包装……工序环环相扣,成品陆续装车发往国内外市场。

作为一名以经济新闻报道为主的记者,我一直关注着石狮产业的发展。“一笔成”是我经常走访的企业之一,见证着其从传统服装企业向科技小巨人的华丽转身。

数年前,我初次到访“一笔成”时,它还只是一家“蜗居”在西环路旧厂房中的传统服装企业,其厂房面积不足2000平方米,产品结构单一。而在短短几年间,这家企业“破茧成蝶”,成长为石狮传统服装企业中创新发展的典范。

如何在同质化竞争中破局?几年前,“一笔成”总经理庄小清的话语至今萦绕耳边:“传统服装利润薄如刀片,必须向科技要附加值。”“一笔成”毅然转型,从传统服装厂转向智能服饰的自主研发并规模生产。

近年来,我经常到“一笔成”采访,寻找鲜活的素材,陆续从企业专利申请、订单增长、产品销往海外市场等多个角度,记录这家企业的转型之路。

转型的种子一旦播下,便迅速破土而出。羽绒服、棉服、马甲能够“智能加热”,“一笔成”在传统行业里走出一条新的赛道。“温度可控”“功能防护”成为这家公司的品牌新标签,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

2023年,“一笔成”迎来了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搬迁至如今的新址。厂房面积扩大至8000多平方米。我再次探访时,传统车间的喧嚣已被5G智能工厂的静谧取代。在石狮市工信科技局、大数据管理局及中国联通的支持下,该企业建成石狮首批5G智能工厂,通过5G网络、云平台与大数据融合,实现从“人控”到“数控”、从“自动”到“智能”的跨越。企业经营者表示,数字化改造既降低了成本,也提升了价值创造能力。

“一笔成”对创新的执着令人叹服。近年来,企业持续加强技术改造和工艺优化,并与科研院所合作攻关,通过股权激励广纳贤才,其研发投入从2021年占营收14%提升至2025年的28%以上。截至2025年,“一笔成”累计获得“石墨烯电热复合片材及其制备方法”“高空防寒服”等发明专利34项、商标64项。正是这样的执着,“一笔成”先后被评为科技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

在刚刚落幕的第138届广交会三期,“一笔成”展出近100款创新产品,涵盖智能加热服饰、车载用品及户外休闲系列。首次亮相的智能穿戴产品吸引众多采购商,尤其是加拿大和欧洲客户还现场试穿、体验。

从传统服装到智能穿戴,从劳动密集到技术密集,“一笔成”的转型是石狮乃至中国制造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走自主创新、转型升级之路的缩影。他们紧扣时代脉搏,借数字经济东风,融合时尚与科技,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石狮企业创新求变研发智能服饰提升竞争力》《石狮:智能车间火力全开 企业生产“热辣滚烫”》……几年来的跟踪报道,记录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更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彰显。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一笔成”以变应变、创新不止的姿态启示同行:唯有拥抱变化、坚持创新,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正如企业那句经典的座右铭所言:“唯一不变的就是不断在变”,“一笔成”仍在奋进。作为记录者,我将继续关注这家企业如何用智能织就更加精彩的未来。(兰良增)

乡村振兴新画卷

“宝盖山夜市”为西偏村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颜华杰/摄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位于永宁镇西偏村旅游商品一条街的“宝盖山夜市”已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当我再次走进西偏村时,被这幅烟火气与欢声笑语交织成的城市夜景图深深吸引。

西偏村“宝盖山夜市”是今年10月30日晚正式开市的,在150米长流光溢彩的街道内,60多辆统一风格的摊点车整齐排列,特色美食、驻唱表演与打卡景观相得益彰,为游客打造了一场兼具烟火气与乡村韵味的夜间消费盛宴。夜市开市以来,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消费,更为西偏村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说起西偏村,很多人都会对其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发出由衷的感叹。由于工作的缘故,我经常去永宁镇,对西偏村也是再熟悉不过了。但此前的西偏村,给人的印象是,村道狭窄,房屋老旧,公共设施落后,集体经济发展较为薄弱,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孩子守着村子,大家对未来都没什么盼头。有时与村民们坐着闲聊,谈起村里的情况,村民们对附近快速发展的前埔村、郭坑村露出羡慕的神情,更是渴望本村能有所发展。

乡村振兴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唤醒了“沉睡”的西偏村。2018年,西偏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成员经过深入研究后,决定依托宝盖山4A级景区的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旅游。还记得,那时候,我去村里时,经常会遇到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鼓励村民参股建设旅游商品一条街。一开始,村民们都将信将疑,但还是有人带头入股。令人欣喜的是,项目很快建成,一期店铺当年就创收40多万元,每股分红23.5元,村民们尝到了甜头,心里踏实了许多。随后,村里又盘活闲置土地,建起林下研学区、嗨森儿童乐园和星域露营地。2024年,又建设总投资3500万元的宝盖山体育馆,开展体育培训及家庭亲子活动,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221万元。如今,周末和节假日,游客越来越多,村里热闹起来,以前闲置的老房子,有的被改造成民宿,有的开起农家乐,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大钱。

当然,西偏村的人居环境这几年来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相映成趣,宽敞整洁的乡间道路通达四方,曾经略显单调的绿植已被盎然生机填满……行走在西偏村,这些“美丽元素”已成为新农村的鲜活注脚。近年来,西偏村以“三清四美”为抓手,拆除危旧房,清理卫生死角,整治排水沟,提升改造村道,将腾出的空间用于建设微景观和口袋公园。如今,过去“脏乱差”的现象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村道、绿树成荫的口袋公园和清澈的池塘。村里还开展“美丽庭院”评选,建起家风文化长廊,潜移默化中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发展成果要惠及村民。最让村民们感动的是,西偏村将养老助餐作为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全域共富的重要切口,在村“党建+”邻里中心二楼开办长者食堂,解决了老年人最迫切的“一口热饭”难题。现在,每天上午11时30分开餐时间一到,村里老人就整齐排队走进食堂,坐在用餐区享用美味“食”光。

从冷清萧条到生机勃勃,从贫穷落后到富裕文明,从村集体收入几万元增至超300万元……西偏村正像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在乡村振兴路上越飞越稳,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展翅高飞。这样的西偏村,怎能不让人热爱,不让人充满期待呢?

(许小雄)

热点新闻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