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市中医院:承中医千年智 开“民生减负方”

2025-10-09 10:29

中医药的价值,既在于“望、闻、问、切”的精微,更在于“简、便、验、廉”的特质。近年来,石狮市中医院将“治未病”传统中医智慧融入诊疗全链条环节,走出了一条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的特色之路。

数据显示,2025年1至8月,医院门急诊人次收费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7.03元,降幅3.59%;出院人次收费降低394.43元,降幅6.15%。药品、检查、化验、卫生材料等多项收入占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如药品收入占比(不含中药饮片、疫苗)从37.11%降至36.67%,检查收入占比从11.72%降至10.89%,而医务性收入占比则从45.02%提升至47.38%,群众就医成本结构持续优化,中医药惠民成效得到有力印证。

1 未病先防:健康关口前移 让群众“少生病”

近日,石狮市中医院与凤里街道后花社区、五星实验小学进行“中医药文化六进”共建签约,医院联动社区、学校,通过开展“中医少年志”“中医膳食进社区”等系列项目,合力推动传统健康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石狮市中医院在泉州闽南文化非遗周开展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

“项目启动后,我们组织医护团队每周走进学校,带领青少年识草药、学护脊,让中医药知识以趣味形式融入校园生活。同时,针对居民的特色教学内容也陆续铺开,有蚵仔煎、肉粽等闽南家常菜的健康做法,也有四物鸡汤、土茯苓瘦肉汤等闽南中药煲汤的配比技巧。”石狮市中医院党支部副书记邱璇璇介绍说。此外,医院还将开展义诊、养生讲座、文化展览等丰富多样的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医“治未病”的精髓,立足于治“小”,着眼于治“早”。石狮市中医院将健康关口前移至疾病发生前的“上游”阶段,让中医药保健渗透到群众日常生活肌理。

在石狮市各村居开展的义诊活动现场,医院创新开展八段锦教学,从“双手托天理三焦”到“背后七颠百病消”,带领居民练就实用的传统养生功法。此外,医院新开设的药膳食堂,吹起了一股养生新风,食堂将药膳、节气与传统烹饪有机结合,推出姜母鸭、四神时蔬、雪梨青橄榄瘦肉汤等药膳菜品,并开发现代药膳饮品,让传统养生理念随着家常滋味深入人心。

石狮市中医院开设药膳食堂

医院还依据二十四节气变化,结合本地气候特点与生活习惯,在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节气养生》文章,围绕饮食、起居、精神、运动及中医妙招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科普,帮助群众掌握“应节而调”的传统养生智慧。

“我们不仅治病,更致力于通过一系列易于参与、乐于接受的保健方式,增强群众自身免疫力,从根本上降低患病风险。”邱璇璇表示。

2 既病防变:中医辨证论治 为就医“省开销”

“一年多了,低头吃饭时后枕部发闷得厉害,夜里睡觉时翻个身就难受,还常常感到昏沉、耳鸣。辗转于多家医院的耳鼻咽喉科、疼痛门诊、神经外科等科室,做了颅脑平扫、听力检测、颈椎MRI等检查,只查出颈椎退变,钱花了不少,毛病却没好。”提起此前的就医经历,35岁的吴女士仍难掩焦虑。

吴女士来到石狮市中医院治未病科就诊后,接受了详细的中医四诊合参、经络辨证及体格检查。“督脉、足太阳经、手少阳经出现结块与疼痛等异常表现。”接诊医师龚智程分析说,“从辨证角度来看,患者的问题并非单纯的颈椎病,还存在经气不畅导致的头部不适。再结合昂伯试验闭眼时不稳定的表现,不排除前庭功能与本体感觉障碍。” 

针对吴女士的情况,医师制定了以“调和经气”为核心的中医治疗方案,在异常经络上精准选穴,采用“轻针慢捻”的针刺手法疏通经络,同时指导她进行针对性的功能锻炼。经过10多次系统治疗,不适症状基本消失,2个月后未再复发。


医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为患者辨证论治

“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优势。”石狮市中医院副院长高冠闽介绍,医院通过推行“中医思维主导”的诊疗方式,将成本控制融入诊疗全流程,切实减轻患者就医负担。

诊疗前端,面对常见病、多发病时,优先开展中医辨证论治。如,针对颈椎病、肩周炎、膝关节痛等骨关节疾病,及失眠、慢性消化不良等功能性疾病,在情况允许下通过辨证即可制定治疗方案,有效避免“仪器筛查式”的过度医疗。

中医适宜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科室

治疗中端,将针灸、推拿、拔罐、刮痧、艾灸等中医适宜技术作为临床一线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各科室。对于感冒、咳嗽、落枕、急性扭伤等轻症疾病,往往能立竿见影,避免药物滥用;对于脑卒中后康复、小儿体质调理等重症或慢性疾病,作为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也能够显著改善症状、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预防后端,通过纠正根本病因,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可以避免远期可能产生的高额医疗支出。“像吴女士这样的患者,我们将治疗延伸至预防复发,指导她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站桩等相关锻炼,纠正站姿、坐姿等,减少再次发病和入院的可能。”龚智程说。

3 瘥后防复:系统康复干预 为健康“长远计”

“从轮椅入院到背起书包复学,真没想到孩子能恢复得这么好!”提起19岁儿子小邱的康复历程,邱先生难掩激动。

2023年6月,小邱突发车祸陷入昏迷,诊断出特重型颅脑损伤等危重病情。经ICU抢救治疗后,虽脱离生命危险,却言语含糊、反应迟钝、认知功能下降,无法持物写字,更无法站立行走。

2024年2月,邱先生来到石狮市中医院康复科寻求帮助。康复团队立即启动“四师共管”模式,医师、治疗师、护师、药师共同介入,运用神经调控术、运动疗法、多感官刺激、神经肌肉电刺激、中医传统针刺、经颅磁等多种方法为其进行治疗。经过数个疗程后,小邱的言语、认知及运动功能恢复显著,今年9月,他顺利出院,重返校园。

康复科推行“四师共管”模式

传统康复模式因科室壁垒、方案零散,导致患者难以获得连贯性服务。石狮市中医院推出“四师共管”模式,打破这一局限,实现了“医、治、护、药”一体化。

患者在入院之初,即由医师、治疗师、护师、药师组成的康复团队共同介入、综合评估,并制定全方位、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其中,医师负责首诊,详细询问病史、完成体格检查,明确诊断并主导治疗方案的制定与调整;治疗师负责康复评估,设定康复目标,制定治疗方案,并对护师进行康复训练动作指导,教授家属简易的“家庭版”康复任务;药师提示医护人员药物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指导患者正确用药,确保服药时间合理、药效安全;护师负责患者体位摆放、床上活动、体位转移、皮肤护理等日常保健,以及在治疗时间外指导患者康复训练和心理辅导。

“近年来,因各种原因瘫卧在床的患者有许多,尤其是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患病率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高冠闽指出,及时、科学的康复介入不仅关乎患者功能恢复,更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压疮、肺部感染等二次损伤性并发症的关键,能够极大减轻家属照护及经济负担。(记者 黄翠林 郭雅霞)

热点新闻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