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按照顺序,每人每次只做一个动作,可以挑选沙具轻轻摆放,也可以动手改造沙盘……”近日,在石狮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内,心理治疗师刘庆瑶带领几名青少年学生体验着箱庭游戏。
过程中,孩子们静默无声,用心感知,一点点搭建起属于自己的沙盘世界,并在创作结束后逐一分享自己的想法。有人讲述沙具背后的故事,有人解读摆放时的考量,也有人诉说看到同伴动作时的感受……
石狮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设立在锦尚镇卫生院4楼
这个设立在乡镇的市级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正以生动、贴近的方式,逐渐消融大众对心理服务的“距离感”。
1 八年经验,深厚积淀 吸引市级平台落地
今年,石狮市卫生健康局积极响应国家卫健委“精神卫生服务年”号召,推动全市构建“市—镇—村”三级心理健康服务网络,让专业服务走进基层、贴近群众。
7月,由锦尚镇卫生院承接建设的市级心理健康服务中心顺利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作为市级枢纽平台,中心着力打造“科普预防—筛查评估—轻症干预—门诊治疗—转介转诊—康复随访”的全链条服务,为群众提供系统、专业的心理支持。
中心内设多个功能区域
团体辅导活动走进锦尚派出所工会
一个乡镇卫生院,何以承担起市级枢纽的重任?这背后,是锦尚镇卫生院在精神和心理卫生服务领域长达八年的扎实积累。
2017年,锦尚镇卫生院与泉州市第三医院合作设立心理卫生服务点,自此,石狮市有了精神卫生专业的门诊服务。八年来,上级专家定期坐诊,病患分级规范管理,多项惠民举措相继落地,包括精神疾病患者零费用门诊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免费长效针剂注射等,区域精神卫生诊疗水平持续提升,如今,年门诊量已稳步突破5000人次。深厚的基层服务积淀,正契合当前心理健康服务“向下扎根”的迫切需求。
随着市级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设立,锦尚镇卫生院在精神和心理卫生服务领域迎来重要转型,实现从“单一精神门诊”向“全链条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跨越。
“过去,我们的服务重心主要集中于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如今,正将关注点向前延伸,主动关怀和服务那些尚未发展为严重心理疾病,但正在面临常见心理困扰的人群,比如,工作压力巨大,面临职业倦怠与焦虑的职场人;因教育理念、学业问题或青春期碰撞而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受情感问题、人际关系或自我成长困扰的年轻人。”院长黄斌斌介绍,未来,中心将把心理治疗打造为预防心理问题恶化的前端“缓冲器”,促进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坚实“后盾”,从而构建起一个贯穿预防、干预、康复的全周期心理健康守护体系。
2 特色服务,温情破冰 打破双重认知偏差
当前,心理亚健康人群逐渐扩大,而大众对心理健康仍存在认知偏差,导致许多“情绪警报”被忽视,直至问题加剧。
“一方面是去疾病化,比如,职场人将‘持续失眠、焦虑烦躁’归因于‘工作太忙’,家长把孩子‘不爱说话、情绪低落’归因于‘性格问题’;另一方面是病耻感,即便察觉心理异常,也硬扛着不去寻求帮助,担心被贴上特殊标签。”刘庆瑶分析指出,需像身体体检一样,主动把心理体检送到群众身边,逐步扭转大众认知。
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运用多种疗法实施个性化干预
基于这一现实需求,由石狮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策划开展的特色团体辅导活动正陆续走进全市各单位。在锦尚派出所工会,活动以绘画形式进行,平日里严谨克制的民警们,在心理治疗师吴頔的引导下逐渐放松,拿起画笔自由勾勒心中的树。
“枝干粗壮代表抗压能力强,枝叶稀疏也许暗示当前能量不足,根系显露则可能反映出对安全感的渴望。”画作完成后,吴頔的解读让民警们惊讶不已,原来,那些不经意间画下的线条,竟能映射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们不直接谈论心理问题,而是通过游戏、绘画这类媒介,观察参与者的表现。”黄斌斌指出,这种方式能够让参与者放下戒备,自然而然地袒露内心的真实状态。
她介绍,当前,中心正积极深化与市总工会等单位的联动,计划通过团体辅导、量表测评等方式,面向全市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及职业人群等开展心理健康筛查,让更多隐蔽的心理问题得以及时发现。
3 枢纽作用,贯通上下 开展全域心理服务
“心理问题好比身体里的脓包,刚露苗头时就要及时消炎引流,否则会在深层留下隐患。”刘庆瑶道出主动筛查的意义,通过早发现、早干预,可以避免问题恶化。
走进石狮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心理门诊、心理测评室、心理治疗室、家庭治疗室、团体治疗室、箱庭治疗室、催眠治疗室、物理治疗室等功能区域一应俱全。中心为群众提供心理评估与筛查、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康复等全方位服务。
开展本地心理健康人才队伍专项督导
刘庆瑶介绍,评估筛查环节主要借助量表数据与临床观察,全面评估来访者的人格、认知、情绪及行为,精准定位问题;咨询治疗环节则灵活运用认知行为、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箱庭、催眠、家庭、团体等多种疗法,实施个性化干预。此外在康复阶段,则侧重帮助重性精神障碍患者识别症状、规范服药、恢复社会功能,助力回归正常生活。
作为市级枢纽,中心着力打通“上下联动”通道,构建分层有序的诊疗闭环。向上,深化与泉州市第三医院的合作,引进泉州市心理咨询中心专家定期坐诊,同步建立“轻症在中心干预、复杂病例转上级医院、康复期回基层跟进”的双向转诊机制,为复杂病例提供专业支撑;向下,承接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心理门诊、心理咨询室转介的个案,以全链条衔接保障服务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人才培养同样是枢纽的核心功能。“目前,我们已组建全市心理健康服务专家库,成员包括基层医疗机构的心理治疗师、咨询师。”黄斌斌指出,中心依托泉州市心理咨询中心专家团队,对本地人才开展系统督导,通过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助力成长。
“许多求助者因工作压力产生焦虑,通常表现出失眠、头痛等躯体症状,专家引导我们把治疗的思路打开,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分析问题根源,追求身心皆健,而不是就症状论症状。”我市心理咨询师王女士坦言,培训通过“接地气”的案例研讨,有效帮助她把理论转化为实际服务技能。
(记者 黄翠林 郭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