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再见到你们了!”8月30日,祥芝镇祥渔村19位两鬓斑白的老人迎来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重逢。他们相聚在海边餐厅,双手因岁月而颤抖,却依然紧紧相握。五十年前的8月份,他们共同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而今,他们终于再次团聚。
1976年8月份的一天清晨,祥渔村原第三中队的31名船员乘坐一艘60马力的木质渔船出海捕捞,按照惯例每人自带一天的粮食,船上仅准备了不足半吨的淡水,原计划当日下午返回。
“天公作美,当天的渔获颇丰,船员个个喜上眉梢。为这难得的收获和家人生计着想,大家决定在海上多待一晚,等待明天更好的渔汛。”采访中,祥渔村村委会副主任周培祥告诉记者,当时渔船在台湾海峡开展捕捞作业,谁知当天晚上意外突发:放网时,渔网与钢丝绳牢牢地缠住了螺旋桨,船只瞬间失去动力,在茫茫大海上随波逐流,情况十分危急。
隔天,虽然三五名船员也曾通过小木质船行往附近水域寻找来往船只,但均求救无门。一方面船上淡水、粮食储备耗尽,另一方面船只没动力无法向前。“就在没有风力、没有淡水、没有粮食以及毫无通信的情况下,有一人站了出来!”当时,年仅18岁的祥渔村船员蔡加聪虽“初出茅庐”却临危不乱。他首先与几个船员分析:现船中淡水及粮食已用完,失去动力的渔船将逐渐漂向外海,若遇鲨鱼或风急浪高,情况将更为危急,甚至船破人亡!
“赶时间自救脱险是首选!”蔡加聪急中生智,向船长蔡茂土提出由他下海潜水清除缠住螺旋桨的渔网。蔡茂土出于安全考虑及海况复杂随时有鲨鱼出没,并未答应让他以身试险。但在蔡大权、蔡海山等一众船员的力荐下,最终船长做出决定:让蔡加聪下水为大家解决难关!年仅18岁的蔡加聪虽初为水手,却早在出海前便有一项非凡的技能“享誉”全村——能在水下闭气三分多钟。面对危急,他带着其他船员先将船上的帆布扔入海中形成防鲨屏障,紧接着便毅然潜入冰冷的海水,在近两个小时里,蔡加聪重复着“潜入海里、浮水换气”的动作。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蔡加聪发现要想彻底解除缠绕在螺旋桨上的渔网,还需要将重达几百斤的尾轴和螺旋桨进行拆解。经过反复下潜数十次,他与船员们一起将相关部件拆解,并在海里重新组装动力系统,这举动在当时可谓壮举。
最终船员们不仅成功解开了缠绕在螺旋桨上的渔网,还让船体恢复了动力,使得渔船安全回到祥芝港口,拯救了全船31名船员以及31个家庭。现年68岁的蔡加聪回忆道:“那时候没想那么多,只知道船上31个人等着回家,31个家庭等着亲人归来。”获救后的50年间,船员们各奔东西,从未聚首。直至今年,蔡加聪和老友蔡海山聊天时提起往事,两人感慨已过半个世纪,为了纪念这份患难情,决定牵头组织这次重逢。祥芝镇、祥渔村听闻此事,决定用心筹备此次活动,不仅深入村居走访调研,还帮助联系散居各地、依然在世的19位老人。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蔡加聪不仅机智勇敢,还对渔船的动力机械系统十分热衷。从18岁至26岁,他自费购买轮机维修书籍,拜访村里老师傅,外出学习先进技术,最终将诸多创新带回了祥渔村。“村里渔港的发展以及捕捞作业的顺利,其实蔡加聪老先生做出很大努力。”记者从祥渔村获悉,蔡加聪将先进技术和创新工具带回祥渔村,并自己开办维修店,他代理的新产品几乎覆盖全村85%以上的出海船只,自20世纪80年代起,祥渔村出海船只几乎再未出现船体动力不足的问题。
座谈会现场,19位老人紧紧相拥,他们特意为12位已故同伴保留了座位。忆往事,他们不由感慨万分。五十年前,他们共同战胜大海;五十年后,再重逢,他们重拾记忆,往事依然历历在目,“为我们的勇气干杯!”
(记者 王文豪 张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