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潮后,水头外线至锦江外线滩涂一览无余
石湖海岸补植的红树林长势良好
立秋过后,海岸蔚蓝。8月28日傍晚时分,本报记者在泉州湾南岸石湖海岸线放飞无人机,从高空鸟瞰泉州湾石狮水头至石湖海岸:退潮后的滩涂一望无际,在落日余晖下进入“蓝调时间”;蚶江石湖海岸新植下的红树林,迎风挺立,落地生根,不时有鸟儿在这里驻足觅食;在海岸线上,市民与游客面朝大海,摆上露营桌椅,享受海风轻拂。
而在三年之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因互花米草大量蔓延,水头外线、锦江外线、石湖海岸等沿岸滩涂成为一片“绿色沙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围剿千亩互花米草,守护滨海生态安全!”2022年7月,石狮市在泉州湾沿线5个县(市、区)率先启动互花米草除治工程项目,科学除治石狮区域内1378.2亩互花米草。经过4个月的努力,至当年10月底实际恢复滩涂面积3000余亩。按照此前报道,石狮市互花米草除治工程项目,将长效管护纳入第三方服务合同内容范畴,同步启动三年管护行动。
2024年7月,石狮市互花米草除治工程两周年之际,记者曾开展回访,石狮水头至石湖海岸的互花米草得到有效清除,原有光滩等自然海滩生态逐步恢复,候鸟回归越冬栖息,生态效益初步显现。昨日记者再次回访,结合无人机观察发现的情况,与去年基本相当:上述海岸线滩涂基本上为光滩,几乎未见互花米草重生的迹象。“今年管护工作进入第三年,但对新萌发的互花米草除治工作,从未停歇。”第三方服务单位负责人叶先生告诉记者,每年3月至6月是互花米草繁殖生长期,对新萌发的互花米草采取人工拔除的方式,做到“除早、除小、除了”。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11月,我市在石湖海岸人工补植了140余亩红树林;今年5月,又在石湖海岸继续补植约150亩红树林,使这片红树林面积增加至近300亩,有效抑制了互花米草的“死灰复燃”。“成活率约九成,比预期效果好。”叶先生介绍说,红树林正常要3年以上才能长成,再过两年这里将看到红树林连片成林的景象。从“一片草”到“一片林”,一只只在红树林间觅食的鹭鸟,见证着石湖海岸的生态变迁,展现石狮生态修复之美。
三分在“除”,七分在“治”,防治互花米草是一场持久战。三年来,市自然资源局不断加强对泉州湾南岸(石狮段)互花米草的监测,督促管护单位落实好合同约定的管护责任,及时清除遗留根茎复萌的植株,不断巩固互花米草除治成果,逐步恢复滨海湿地生态功能。“全力斩草除根,防止死灰复燃,让美好滨海生态成为全民共享的绿意空间!”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 林恩炳 颜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