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智慧老人分享情绪调适心得

2025-08-28 09:34

当鬓角染上霜华,生活的节奏渐缓,情绪的涟漪却可能因琐事泛起波澜。排队时的焦灼、消费维权的无奈、社交中的摩擦……这些看似微小的困扰,若不及时疏解,便可能成为压在心头的“石子”。如何让晚年生活远离负面情绪的阴霾?一起听听智慧老人的排解心得。

向上的力量 是情绪的“排毒剂”

老杨的故事像一面镜子,映照着许多人排队时的焦躁。有一次,他在银行办理业务,等了近两小时,眼看轮到自己时,柜台的电脑突然死机,愤怒瞬间涌上来:“怎么不早点检修设备?”可当他看到工作人员满头大汗地轮流抢修,每见一位顾客就深鞠一躬道歉;听到身后的老人拍着他的肩膀笑说“就当多歇会儿唠唠嗑”,那些积攒的火气竟悄悄散了。

“他们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心里的计较。”老杨感慨,晚年更要学会“向外看”——社区志愿者上门服务的笑脸、公园里晨练老人的爽朗笑声、街头巷尾孩童的嬉闹,这些向上的细节都是治愈坏情绪的良药。

小贴士:备一个“暖光笔记本”,每天记录三件让自己感到温暖的小事,当负面情绪来临时,翻开看看,便能找回内心的平和。

忍让非妥协

给心留片“缓冲带”

老李的新自行车三次修轱辘,售后却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眼看对方耍起“太极”,他差点拍桌而起,转念想起老伙计常说的“忍一时风平浪静”,便压下火气慢条斯理地跟对方理论。最后,老李提出,希望对方给换个轱辘,哪怕旧的也可以。恰巧,当时售后处有一辆旧自行车,就这样,老李的新车子装了一个能用的旧轱辘,一直用到现在也没出问题。

在超市为几角差价争执、因邻居晾衣滴水红着脸理论……这些事在老年生活中并不少见。但真正的智慧,是懂得分辨“值得计较的事”与“消耗心神的事”。就像老李说的:“退休后才明白,让心宽起来,日子才能顺起来。”

小贴士:遇到矛盾时,先做三次深呼吸,问自己:“这件事一周后还会影响我吗?”若答案是否,不妨笑笑转身,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比争执更能滋养生命。

憋着是“毒素”

聊聊变“养分”

舞蹈队里的“高低之别”让张阿姨憋了一肚子气:跳得好的总对新人指手画脚,“你这动作像踩棉花”之类的话听着刺心。她本想退出,却被蔡阿姨拽到公园长椅上:“咱们跳舞是为了活络筋骨,管别人说啥?你看我前几天和儿媳闹别扭,拉着老姐妹喝杯茶,说完就舒坦了!”如今张阿姨学会了“情绪排泄法”——不开心时就找老邻居聊聊天,或是对着儿子买的智能话筒唱上几首自己爱的歌曲,“唱得嗓子亮了,心也敞亮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倾诉能使大脑分泌“快乐激素”,而压抑情绪则可能诱发血压升高、失眠等健康问题。对老年人来说,子女忙碌、老友离世带来的孤独感,更需要通过倾诉来化解。

小贴士:不妨与聊得来的朋友约定“每日十分钟电话粥”,把烦心事说出来,你会发现“原来大家都有这样的小烦恼”。

适合自己的

就是最好的排解方式

“我生气就去菜市场买斤排骨炖上,咕嘟咕嘟的香气一飘,气就消了!”马阿姨的“食疗解压法”逗乐了不少人。而她的老邻居王大爷则偏爱“劳动发泄”——拎起抹布把家具擦得锃亮,边擦边念叨“坏情绪都擦进水里去”;还有的老人喜欢铺开宣纸写大字,一笔一画间,焦躁便随墨香散去。

这些看似“各有奇招”的方法,实则藏着共通的逻辑:找到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宣泄途径。无论是逛公园数落叶、整理旧物,还是跟着视频学做手工,重要的是让情绪有处可去。正如心理医生说的:“老年情绪管理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能让你感到放松,就是对的方法。”(记者 刘晓娟)

相关链接

调节情绪的小妙方

•身体动起来:每天30分钟散步或太极,运动能促进多巴胺分泌,天然抗抑郁;

•兴趣“保鲜”:重拾年轻时的爱好,绘画、养鸟、做模型,专注做事时烦恼会自然消散;

•与时间和解:接受“精力渐衰”的客观规律,把“必须做好”换成“尽力就好”;

•建立支持网:主动加入老年大学、社区社团,让同龄人成为情绪的“安全岛”。

热点新闻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