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候鸟“先头部队”抵达石狮湿地公园

2025-08-22 10:36

弯嘴滨鹬

同一块稻田内,多种鸻鹬和谐共处

金斑鸻与长趾滨鹬

立秋过后,夏候鸟与冬候鸟在石狮湿地公园完成候鸟迁徙的新一轮交替:夏候鸟栗喉蜂虎雏鸟出巢,在石狮湿地公园练习捕猎,即将返回故乡;冬候鸟从北方远道而来,“做客”石狮湿地公园。作为冬候鸟“先头部队”的鸻鹬类候鸟陆续抵达,拉开了一年一度“候鸟南迁”的序幕。

“一大群黑尾塍鹬,混有半蹼鹬……”近日,泉州市观鸟学会会员分享信息,石狮湿地公园迎来鸻鹬类冬候鸟。8月20日,本报记者前往现场看到,石狮湿地公园刚刚种下的晚稻田内,除了常见的黑翅长脚鹬,还有弯嘴滨鹬、金斑鸻、鹤鹬、长趾滨鹬等近百只鸻鹬类候鸟,每种鸻鹬都有不同的嘴喙和绝招:有些用敏锐的目光搜寻水田表面的目标;有些用细长的嘴喙,勘测泥沙之下的食物……由于食材偏好、取食技巧不同,同一块稻田内可以有多种鸻鹬类候鸟和谐共处。

据悉,大多数鸻鹬类候鸟在北半球寒温带繁殖,到热带甚至南半球越冬,飞行旅程可达上万公里,是一群“超级旅行家”。鸻鹬类候鸟对湿地高度依赖,在繁殖地和长途迁徙的旅程中,优质的栖息地能给它们提供足够的食物以及安全休息的场所,特别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这条迁徙路线,与我国的东部海岸线高度重合。石狮湿地公园,正处在这条冬季候鸟迁徙的“沿海大通道”上。

“鸻鹬类候鸟大约在8月上旬抵达泉州,今年到达时间与往年基本符合。”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志愿者委员会主任委员、泉州市观鸟学会会长吴轲朝介绍说,候鸟南迁的影响,一方面是气候变化,另一方面是食物链驱使,石狮湿地公园内有宽广的稻田,刚刚种下的晚稻秧苗还不高,并且水田内食物多,恰好成为鸻鹬类候鸟“天然的食堂”。大批鸻鹬类候鸟迁徙到这里,暂作停歇、补充能量,为飞往更南的南方做准备。

资料显示,鸻鹬是鸻形目涉禽的总称,包含12个科属,涵盖鸻科与鹬科两大类群。2022年《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更新显示,中国境内已记录超200种鸻鹬类。鸻鹬虽同属一个科目,但“鸻”“鹬”有别,具有显著的形态特征差异,仅从捕食特征上看:鸻类是“视觉系”猎手,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格外醒目,嘴喙又短又细,长度一般不超过头长,主要搜寻滩涂表面的食物。而鹬类是“触觉系”猎手,嘴喙通常比鸻类长得多,觅食起来一刻不停,频繁把喙当作“探针”戳入泥沙。(记者 林恩炳 颜华杰)

热点新闻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