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市中医院:“古法新韵”守护群众健康

2025-08-14 09:28

中医之妙,在于辨证施治的精准,更在于“治未病”的远见。近年来,石狮市中医院汇聚中医特色专科力量,以古法为基、创新为翼,开展从体质调理到疾病防治的全周期中医服务,并通过一系列特色疗法持续丰富群众就医体验。

1 顺天时,补阳气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自然界阳气鼎盛,人体腠理开泄,正是养阳驱寒,调理“冬病”的黄金期。

近段时间,市中医院治未病科里,前来体验“冬病夏治”特色项目的群众络绎不绝。医师们指尖搭脉辨证,药香里选穴贴敷,艾火中温通督脉,忙得停不下来。

群众顺应天时体验“三伏贴”

“孩子之前老爱犯鼻炎,去年做了‘三伏贴’之后缓解不少,所以今年就继续过来做。”市民郭女士口中的“三伏贴”,是医师根据石狮本地气候特色、时令特点所调制的药膏,通过精准贴敷在肺俞、大椎、足三里、天枢等穴位,再巧妙借助天时,催发药效渗透经络,使身体正气慢慢充盈,适合防治亚健康、呼吸系统、小儿体质、脾胃虚寒、妇科虚寒、关节疼痛及各种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中医辨证为寒证的其他问题。

近年来,中医“治未病”理念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一进入三伏天,治未病科就会迎来大批就诊群众。除了常年开展的“三伏贴”以外,今年,科室还启动开展“督脉灸”。

“督脉灸”不受时令限制,平时也可以做

督脉,被称为身体的“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经,可沟通全身经络。在督脉铺上中药粉、姜、艾绒,点燃施灸,通过持续的温热刺激和药力渗透,可以激发人体阳气,适合防治亚健康、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风湿免疫系统、骨科、妇科、男科及各类寒证问题。

“两者都有补阳气的作用,与‘三伏贴’顺应天时不同的是,‘督脉灸’不受时令限制,平时也可以做,当然,三伏天施灸效果更佳。”中医师康文炼提醒。

2 和于内,彰于外

今年,国家卫健委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倡导健康减重。在此背景下,中医“穴位埋线”以绿色疗法受到广泛关注,市中医院康复科也迎来就诊高峰。

“穴位埋线”以绿色疗法受到广泛关注

“穴位埋线”,是由医师根据个体差异辨证选穴,埋入可吸收线,借由线体在体内自然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从而产生“长效针感”,起到疏通经络、抑制食欲、促进代谢的减肥目的。

“这个疗法适合单纯性肥胖、产后肥胖、伴代谢问题、合并多囊卵巢以及饮食和运动减肥遇到瓶颈期的群体等。”主治中医师王丽芳强调,埋线期间仍要配合饮食、作息和运动,不能想着一“埋”永逸。

健康的状态不止于轻盈的形体,当气血在经络里畅行,内调的效果还可以从形体延伸至容颜。治未病科开展的“针灸养颜”,同样以绿色疗法获得不少群众的关注。

“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主治中医师许夏瑜引用《黄帝内经》解释,女子从35岁开始,阳明经气血逐渐减少,到了42岁,阳明、太阳、少阳经气血都会进一步亏损,“头为诸阳之会”,气血对头面的濡养不足,就会出现面色萎黄、皱纹、斑点等问题。

“针灸养颜”通过针刺面部和身体穴位来调和人体的气血阴阳

“针灸养颜”不是单纯美化表面,而是通过针刺面部和身体穴位来调和人体的气血阴阳。“气血足了、阴阳调了,皮肤自然会透出健康光泽。”她表示,这个疗法尤其适合因脾胃、肝肾、气血阴阳不调引发面部问题的群体。

3 正其形,安其神

身体的挺拔舒展,夜晚的安枕入眠,是保持活力的重要基石。在市中医院,古今交融的智慧,为群众破解体态与睡眠的困扰。

悬吊训练中,医师对不同人群的“紧绷点”进行个性化干预

走进康复训练室,几根彩色悬吊绳轻盈摆动,市民李女士在治疗师的指导下,体验着独特的“空中”疗法——“悬吊训练”。这项训练结合现代运动医学与传统中医“筋骨平衡”“整体协调”等理念,通过在不稳定状态下精准锻炼,强化核心肌群,协同激活全身各肌群,有效提升核心力量与整体运动链功能。

“久坐、久站等不良姿势容易导致肌肉‘代偿’。”康复治疗师王茵茵介绍,“悬吊训练”能有效调整失衡的肌肉状态,恢复身体自然协调。其适用范围广泛,包括颈肩腰腿痛、产后修复、慢性运动损伤、骨关节疾病等,同时还能提升卒中患者的肢体控制能力,辅助脊柱侧弯等体态矫正。  

训练过程中,治疗师会根据个体差异,精准调整吊带的拉力和角度,对不同人群的“紧绷点”进行个性化干预。如,长期伏案工作者重点拉伸颈背部肌群,而产后女性则侧重核心肌群的激活。

与训练室的活力不同,睡眠门诊透着几分静谧。诊室内,经颅磁刺激治疗仪通过电磁线圈产生磁脉冲,精准刺激患者大脑特定区域;治疗床上,医师围绕患者“神阙穴”,辨证针刺脐周。“前者调节神经细胞活动,后者从根源调理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中医师李晓骊指出,门诊运行以来,融合运用古今疗法,让越来越多被睡眠问题困扰的群众找回夜晚的安宁。

4 食为药,养为道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许多食物兼具食用和药用双重属性,安全性较高,通过合理搭配和运用,既可以治病,也可以养生。

石狮市中医院将药膳和代茶饮广泛应用于健康管理

“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将药膳和代茶饮广泛应用于健康管理。”治未病科中医师龚智程指出,诊室采用“一人一方”与“按体质择方”两种模式,结合因人、因时、因地原则,为群众开展季节性流行病预防,高脂血症、痛风等慢性病辅助治疗以及亚健康调理。

走出诊室,医院今年新开设的中医药膳食堂也成为这一理念的重要传播平台。食堂将药膳、节气与传统烹饪有机结合,推出药膳姜母鸭、四神时蔬、雪梨青橄榄瘦肉汤等菜品,同时将药膳融入现代饮品,让药膳更加贴近日常。

除了食堂里的烟火气,医院还以线上科普为纽带,让中医养生智慧顺着饮食起居渗透到群众的日常生活肌理。

“风鼓窗”“湿热交蒸”……立秋刚至,市中医院微信公众号便准时推送《节气养生》文章,分析闽南立秋气候,给出具体养生指导,“饮食上少辛多酸、滋阴润燥,推荐酸萝卜丝配蚵仔煎、银耳百合炖番鸭、秋梨膏、秋碧饮……”

这一“应节而调”的智慧贯穿全年,医院依据二十四节气变化,结合本地气候特点与生活习惯,定期更新养生科普内容,从饮食、起居、精神、运动到中医妙招等开展全方位指导,让群众轻松学会养生。

(记者 黄翠林 郭雅霞)

热点新闻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