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正骨医院专家林志强下沉坐诊、带教
中心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建立医联体合作
打造中心一楼大厅为“诊前服务中心”
中心提供全年无休的延时服务
家庭医生团队进社区为老年人体检
“家门口的好医疗”如何从愿景变为群众清晰可感的现实?凤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答案是——“靠前一步,服务升温”。从“引资源下沉”到“优流程提效”再到“走出去送健康”,近年来,中心以一系列务实举措,努力打通群众与优质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1 “朋友圈”扩容: 上级专家常驻社区
6月17日,居民黄女士在家不慎踩空楼梯导致左足踝肿痛,经检查确诊为左足舟骨骨折。令她欣慰的是,在社区医院,她享受到来自上级专家的专业诊治。
泉州市正骨医院中医骨伤科专家林志强为她进行中药涂擦,帮助她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并加用石膏固定。“没想到‘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治疗,最近几次复诊也特别方便。”黄女士感慨地说。
今年2月,凤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泉州市正骨医院建立医疗协作帮扶。每周二下午,林志强专家下沉社区坐诊,运用“泉州正骨流派”特色技术,处理成人及儿童常见四肢骨折、脱位(尤其是肩、肘、腕、足踝等部位),开展手法复位外固定及微创治疗,同时,针对“妈妈手”“网球肘”“扳机指”等骨科常见病,采用小针刀、中药等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专科服务。
“以往基层医院遇到这样的病例,要么转诊,要么患者自己往大医院跑。”凤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林苍柏介绍道,现在通过医疗协作,专家直接下沉诊治,弥补了社区在骨伤处理方面的短板,也节省了患者就医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
“借梯登高”是凤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核心路径。近年来,中心以医联体为桥梁,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服务从“基础保障”向“优质升级”的跨越。今年,中心在持续深化与泉州市中医院、石狮市总医院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医疗朋友圈”,新增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泉州市正骨医院、石狮市妇幼保健院的医疗协作,推动上级资源加速向基层汇聚。
截至目前,中心汇集泉州市级专家3名、石狮市级专家6名,覆盖中医康复理疗科、中医骨伤科、心血管内科、儿科、内分泌科等多个领域。专家不仅常态化下沉坐诊,还通过带教、培训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现患者从“向外求医”到“家门口治疗”的转变。
2 全流程优化: 就医体验更加顺畅
优质医疗资源持续下沉,群众真切体会到“家门口”就能挂上“专家号”的便捷。而同步推进的暖心服务,也让这份便捷升级为更省心、更舒心的体验。
现在,居民蔡先生养成了习惯:就诊前,先点开凤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微信公众号瞧一瞧,“专家排班、科室动态一目了然,心里有底,不怕跑空,方便多了。”他说。
这正是中心聚焦“改善就医感受 提升患者体验”目标推出的暖心服务之一——通过线上公众平台发布就医指引,更新科室及专家医讯,帮助群众精准就医,减少盲目奔波。
今年,中心围绕诊前、诊中、诊后环节,主动将服务关口前移,打造更具人文关怀的诊疗环境。踏入中心大门,一楼大厅新亮相的“诊前服务中心”,整合导诊咨询、专家预约、家庭医生签约、就诊卡建档等多个服务事项,配备轮椅、共享充电宝等便民设施,让群众一进门就能获得清晰的指引和必要的帮助。移步三楼就诊区域,“一站式服务中心”集成导诊咨询、门诊挂号、医技取号、特殊病种盖章、疾病证明盖章等多个高频事项,实现“后勤围着临床转”,减少群众院内不同楼层往返。此外,门急诊就诊、医技检查、住院办理等核心流程迎来进一步精简,直接缩短群众就医等候时间。
如今,看病接种也无需挤占时间。针对上班族、学生族等群体的就医需求,中心提供全年无休的延时服务,午间全科门诊、夜间全科及中医康复门诊常态化开放,预防接种门诊全年无休,精准匹配了不同人群的生活节奏。
3 脚步向外迈: 服务触角广泛延伸
“我们年纪大了,不懂得找科室,总感觉体检是件麻烦的事情。”6月19日,在龙华社区居委会开展的免费老年人体检现场,居民王阿婆对家庭医生服务赞不绝口,“现在政策真好,医生直接到社区来,我们都不用跑医院了!”
这正是凤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持续开展的“移动巡诊”服务。中心组织家庭医生团队深入10个社区,为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并现场解读报告。“医生讲得清楚,我们听得明白。”拿着标注清晰的体检报告,王阿婆高兴地说。
把视野拓展至诊室之外,近年来,中心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通过义诊、体检、随访、宣教等形式,将健康服务触角主动延伸至学校、企业、社区和家庭。
支撑这项服务的,是一个不断壮大的团队。中心按照就近原则及人口数量分布特点,组建10支家庭医生团队分别挂钩社区,并成立由心血管内科、儿科、慢病科、外科、儿保科、妇保科、预防接种组等医护力量组成的家签辅助团队,为签约对象提供服务保障。便捷体验带来群众信任度的同步攀升,目前,辖区签约人数有39726人,其中,重点人群9825人。
服务半径的延伸,切实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糖尿病足患者黄阿伯术后居家休养,因觉得往返医院麻烦,曾几次自己摸索着换药,家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总担心感染。一次例行的慢性病入户随访中,家庭医生细心地发现了这个问题,“阿伯,咱社区医院能上门!”一句话,让愁眉不展的家属瞬间喜上眉梢。没过两天,在家庭医生的协助沟通下,外科医生便带着医药箱轻轻敲开了阿伯的家门。
针对部分行动不便的签约对象,中心还特别推出“家庭病床”服务,提供居家医疗、护理、康复等服务。“健康方面有需求、有困难,可以先联系身边的家庭医生!”这句话,正逐渐成为群众的健康共识。
(记者 黄翠林 郭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