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华杰/图
11月12日,三只小天鹅出现在泉州湾水头外线、石狮湿地公园等地,时隔两年后再访石狮。(详见11月18日《石狮日报》一版)
过去一周,小天鹅“一家三口”再访石狮的消息,引起各界关注,相关视频还登上微博泉州同城热榜。“非常可爱!”“石狮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微博网友不吝好评,给予积极评价。
生态好不好,候鸟“用脚投票”!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彩鹮、东方白鹳、黑脸琵鹭、青头潜鸭,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白额雁、小天鹅……陆续观测记录到的上百种鸟类,石狮湿地公园“鸟类朋友圈”不断壮大,得益于其海陆相接的地理优势与生态本底,更得益于石狮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而白鹤、小天鹅近年多次到访,无疑增加泉州湾水头外线、石狮湿地公园“候鸟后花园”的含金量。
然而,近年来“候鸟投票”的轨迹变化,我们也应看到上述两处候鸟越冬地的变化。据报道,2020年11月及次年1月,一只白鹤两度造访石狮湿地公园后,2022年五只白鹤、2023年白鹤“一家三口”的到访,仅在泉州湾水头外线、晋江“蓝色海湾”停留,到石狮湿地公园上空“转了一圈”。此番,小天鹅“一家三口”到访石狮,更多的也是在泉州湾水头外线。同时,观鸟爱好者也普遍感到,近年来石狮湿地公园的鸟类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已经很多年没“上新”了。
毋庸讳言的是,这些年,石狮湿地公园农业种植结构在发生变化,藕塘减少、水塘增加,这不利于越冬候鸟栖息寻觅;同时,泉州湾南岸互花米草的除治,以及晋江“蓝色海湾”设立水禽高潮栖息觅食区,在夜间和涨潮时为越冬候鸟栖息提供了更多空间。此消彼长下,候鸟“用脚投票”自然选择了后者。对此,媒体在近年的报道曾反复提及,并结合各方观点,对加强石狮湿地公园鸟类及其栖息地保护,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
一是完善石狮湿地公园管理体制,具体到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应有更具针对性的工作机制与措施;二是保护好适合鸟类栖息觅食的种植结构,适当增加藕塘种植面积,引入生态补偿机制,给予农户或种植户相应的“生态补贴”;三是严厉打击猎捕猎杀野生动物违法行为,增加相关视频设备,加强日常巡查执法。
“石狮湿地公园虽然不在我省国家湿地公园名录内,但同样需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有关人士指出,石狮湿地公园应统筹好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以及公园休闲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通过采取相应生态调节措施,满足现有不同鸟类对生态的需求,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态发展“双赢”,甚至可以发展“观鸟经济”,让农户从生态保护中不断受益。(吾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