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杂志近日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指出,“凡是涉及农民基本权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必须看准了再改,保持历史耐心”;“农民进城要符合客观规律,保持历史耐心,不要大呼隆推进,更不要受不正确的政绩观所驱动”。
历史耐心是一种“抓大事、谋长远”的时间观。它要求我们树立历史的思维和眼光,把事物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对影响大、涉及面广、“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不急于求成、不急躁冒进,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稳步推进。
历史耐心又是一种“重实干、求实效”的事业观。要求我们树牢正确政绩观,扎扎实实抓基层打基础,对看准了的事、符合客观规律的事、有利于人民群众的事,无论周期有多长、难度有多大,都要坚持一抓到底、久久为功,以愚公移山、滴水穿石的定力,努力干出实绩、做出实效。
做好“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有的工作比如农村土地改革、农民进城问题等,当下还把不准、摸不透,问题和矛盾尚未完全浮现出来,就要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静观其变,谋定而后动。有的工作比如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兴修农田水利工程等,短期内看不到效果,但确实具有固根本、利长远的作用,就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咬住目标一锤一锤地敲,一颗一颗地钉,努力抓出真正的成效。古有李冰父子历时二十余年修建都江堰,终把蜀地从“穷山恶水”变为“天府之国”;今有我们党历时十余年建成三峡大坝、规划半世纪建造南水北调工程等,使数亿人民不再为饮水用水发愁。历史和实践证明,事业之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保持“历史耐心”,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才能积淀成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三农”工作是“国之大者”,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保持坚定的历史耐心,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全力以赴推进乡村振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接续谱写新时代“三农”新篇章。
(作者:石狮市委组织部 王海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