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入开展基层慢阻肺病防治工作
医护人员指导高危人群做肺功能检查
市总医院专家夏小娇定期“下沉”坐诊
灵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老年人体检筛查慢阻肺病高危人群
“来,注意看手势,跟着一起做,吸气、呼气……”日前,在灵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正耐心指导慢阻肺病高危人群做肺功能检查。
这一幕,正是该中心深入打造慢阻肺病全周期管理,筑牢基层呼吸健康防线的缩影。近年来,该中心通过构建“早期筛查—综合干预—定期随访”闭环服务、深化紧密型医共体协作以及强化自身能力建设,有效应对慢阻肺病对基层群众的健康威胁。
① 不可忽视 慢阻肺病是“沉默的杀手”
常年咳嗽、咳痰不当回事?爬两层楼梯就气喘吁吁?……小心,这可能是慢阻肺病发出的警报!
慢阻肺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简称,一种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慢”字是指其长期性,其危害性不容小觑。因患病率高、病程长、致死率高,慢阻肺病常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这个病在早期不会让人感觉特别不舒服,主要是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所以经常被忽视。”灵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洪健指出,慢阻肺病急性加重时,容易导致肺功能下降;严重时,会引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直接威胁生命安全。
可见,慢阻肺病不可轻“慢”。数据显示,我国慢阻肺病患者约有1亿人,其中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13.7%。2024年,慢阻肺病已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为继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之后第三个被纳入该项目的慢性疾病。然而,由于知晓率一直很低,公众普遍存在“不了解、不就诊、不治疗”的现象,成为当前慢阻肺病防治的难点。
那么,哪些人是慢阻肺病的高危人群?“年龄≥40岁;有吸烟或受二手烟影响;工作中接触粉尘或有害气体;常暴露于室外空气污染环境;有慢阻肺病家族史或先天肺发育不良;常暴露于厨房油烟或长期使用生物燃料(如柴草或煤炭);有慢性呼吸道症状或儿童时期曾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具有以上一项或多项因素者,即为高危人群。”洪健提醒说,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病的重要手段,高危人群建议每年检查一次肺功能。
② 关口前移 精准“揪出”高危人群
“事实上,慢阻肺病可防可治,关键在于早筛、早诊、早干预。”洪健介绍说,患者确诊后,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呼吸训练、疫苗接种、戒烟等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控制病情,避免急性加重,维持良好生活质量。
69岁的灵狮村村民蔡阿伯就是受益者。反复咳嗽、气喘的他,在一次老年人体检中被识别为高危人群,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肺功能检查后确诊为慢阻肺病。规范用药后,困扰他半年之久的症状有了明显好转。“以前只当是‘老烟枪’的正常反应,根本没想到要去医院看病。”他感慨道。
许多患者因不了解慢阻肺病,而错失了早期干预的良机。自2017年起,灵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便积极推动基层慢阻肺病防治工作。在市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蔡茂胜的下沉帮扶与指导下,该中心不断提升对包括慢阻肺病在内的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能力,并于2019年获评国家PCCM(基层医疗机构呼吸疾病规范化防诊治体系与能力建设)项目“优秀单位”。
2022年,该中心依托国家慢阻肺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在基层广泛铺开筛查工作,利用老年人体检、入企下乡义诊、日常门诊等场景,精准“揪出”高危人群进行免费肺功能检查,截至目前,在管慢阻肺病患者已有128例。
③ 上下联动 提升社区诊疗能力
得益于市总医院双向转诊机制,如今,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疾病管理——
确诊患者进一步完善胸部影像学、心电图、血常规等深度检查后,通过双向转诊平台,直接上转至石狮市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由专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办理门诊特殊病种,再下转回社区进行长期管理、用药和随访。此举有效减轻就医奔波劳累和经济负担。
提升基层承接能力是实现闭环管理的关键。2023年,灵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借力医共体“联合智慧病房”建设项目,聘请市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夏小娇为“双科主任”,带领帮扶团队定期“下沉”坐诊、查房、培训,为中心特色学科建设、医护人员技术提升及呼吸系统疾病疑难杂症解决提供助力。在此背景下,患者在基层也能直接获得与上级医院同质的诊疗服务。
2024年,该中心进一步建立“基层咳喘中心”,为哮喘、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围绕慢阻肺核心病种,深度融入“促防诊控治康”六位一体理念,形成闭环管理体系。与此同时,慢阻肺病管理团队日益完善,配备了1名上级专家、4名基层呼吸专长医师、4名护士和1名基公卫慢阻肺病项目管理人员,对患者实施精细化管理。其中,上级专家负责攻坚疑难杂症,基层呼吸专长医师负责患者日常管理、诊疗和戒烟干预,护士执行肺功能检查、指导患者呼吸训练和药物吸入装置使用,基公卫慢阻肺病项目管理人员则动态追踪患者用药依从性、戒烟情况及症状变化。
“接受规范治疗并做好自我管理,可以显著降低慢阻肺病急性发作和死亡风险。”洪健用实例佐证,“我们有患者60岁时确诊慢阻肺病,现在已经80多岁,状态依然不错。”
(记者 黄翠林 郭雅霞 通讯员 蔡俊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