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石狮中心城区霓虹璀璨
以路串景,红塔湾海岸公园景致迷人
以产兴城,石狮跨境电商总部经济产业繁荣
海岸提升,古浮海湾焕发新颜
网红打卡,“十里黄金海岸”代言滨海文旅
留住乡愁,华山古民居修缮活化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从建市之初的“一个(市)中心、三个乡镇组团”,到第二轮城市总规提出“把一个市当作一座城来建”;从全省首个全域城市化发展改革试点,到开启“山海城”联动发展新篇,石狮始终以“人的城镇化”为依归,不断推动城乡融合、全域统筹、协调发展。
循着这样的总体基调,一路走来,石狮张弛有度、绵绵用力,通路、造景,建城、守乡,注重留住历史文化、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以聚人气的产业、高品质的城建,打造宜业宜居美丽家园、赋能优化营商环境,续写着“城乡一体共同富裕,美美与共近悦远来”的发展新篇。
城区在长大: 从4平方公里到40平方公里
“老住建”杨朝阳见证着石狮的成长。
“年轻一代估计没法想象,石狮建市之初,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还不足4平方公里。为了打通市区和当时的永宁、祥芝、蚶江三个沿海镇的联系,才建设了石永、石蚶、石祥三条放射性干道。”杨朝阳说。
修路,一直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先手棋。如今,石狮中心市区面积已将近40平方公里,市区和沿海五镇之间四通八达,城乡主干道建设标准更是看齐市政干道,交通路网密度截至2022年底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4.84倍。有意思的是,一条道路的更名,很好浓缩了石狮这35年来的蜕变,它就是如今的共富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条路刚建成时还叫扶贫路,从沙美村连到赤湖村,并与石永、石蚶、石祥三条干道衔接,方便周边村庄群众进城。”杨朝阳介绍。2021年底,这段见证了石狮城乡一体发展的坑洼路完成拓宽改造,成为这座城市不断推进城乡建设品质提升的缩影。
城市化,是拓展发展空间、打开发展格局的倒逼,也是挖潜发展后劲、提升发展质量的现实之需。从早期的“以城带乡”到“城乡一体”再到“全域城市化”,在这支指挥棒下,“城”长成为石狮城市建设的关键词。历经多轮体量扩张,尤其是近10年来,石狮的城镇化率从74.3%进一步提升至86.1%,居全省首位。
而2017年全面铺开的68公里海岸带规划建设,为石狮全域城市化写下了时代新注脚。近年来,峡谷旅游路、红塔湾旅游路、锦江外线、锦尚外线等先后建成,推动石狮迈入“山海城村”联动发展新格局;一重环湾石狮段、二重环湾匝道、福厦高铁等的先后通车,则拓展了石狮发展外延,加速拥抱同城和泉厦漳大都市圈发展的步伐。
城市在变美: 把整座城当作一个大公园来建
和“通路”拓展发展空间一直“两条腿走路”的,是“造景”提升城市“美颜”。
住在永宁黄金海岸小区的蔡女士是个摄影爱好者,她的朋友圈不时会发布石狮海岸的美图靓照。透过婆娑树影,看海上明月共潮生;居高远眺海面,赏绚丽晚霞染红天际,“不同时段、换个角度,都可以轻松‘出片’,家门口就是诗和远方!”
68公里海岸线,是石狮的天然禀赋。秉持保护性开发原则,近年来,石狮既拆杂治乱,扎实开展水头围堰、红塔湾、古浮湾等的整治,拆除临时搭盖、恢复自然岸线;又着力拓展“生态+”内涵,以项目为抓手先后建成系列高品质滨海景观,引进落地永宁“橘若”、祥芝“问海”等“网红”项目,打造成石狮版的“环岛路”。尤其自红塔湾旅游公路起,绵延至外高、浯沙的“十里黄金海岸”,一路串起军事公园、红塔湾海岸公园、观音山、黄金海岸、永宁古卫城以及海洋世界、“悠见海屿”营地、“在宁海”民宿等“网红”,汇集着蓝湾、碧海、黄沙、奇石、灯塔、民宿、古城等众多浪漫元素,成为“游在石狮”的经典LOGO和“打卡”石狮的必选。
当然,石狮不仅“绣海”建设“蓝色景观廊道”,也着重于“绘城”打造“生态连绵带”。以宝盖山风景区为核心,以峡谷旅游路为纽带,结合废弃石窟整治及A级景区创建,近年来,石狮倾力打造学府公园、花海谷公园,“变废为宝”建成石窟公园、体育公园,让昔日的“生态伤疤”变成“山水如画”。此外,“城在园中”的代表作,还有湿地生态公园、风炉山公园,以及再次提升的鸳鸯池公园、灵秀山公园,“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惬意生活,实实在在照进了现实。
让群众有感的是,石狮还充分利用闲置边角地块,见缝插针打造“口袋公园”,延展城市绿道和慢行系统,既美化了城市环境,也增设运动休闲配套,推动全民健身蓬勃开展。最新的,当属今年5月正式开放的石龙路运动休闲公园,以3米运动步道为串联,沿线设置健身路径和全龄段运动休闲设施,实现环境整治和人居提质双赢。
各美其美: 建得好城也守得住乡
国家级传统村落华山古民居,是石狮研学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村中的西北角,顺着山势成片分布着红砖古厝、番仔楼等特色古民居,山、林、村、田融为一体,这是华山村最厚实的人文底色。作为石狮市保存较为完整的红砖古厝群,华山古民居浓缩着闽南传统建筑的艺术精华,也镌刻着先辈们勤劳创业、爱拼敢赢的励志人生。
城市化之于村居,并不必然意味着大拆大建。多年来,对于底蕴深厚的传统老街及古村古厝古民居,石狮始终怀着珍惜、敬畏之心,在保护优先的基础上进行修复提升、推进活态传承。
对于华山古民居,石狮完成古渡槽加固和入口广场改造提升,接续推进古厝保护修缮、房前屋后景观提升,引入专业团队打造食育本草馆等多个研学主题空间,推出农耕文化园观赏体验和星空露营,既留住了农村田园风味,也保护了历史古建,守住了一抹乡愁。
八卦街保护提升工程,则秉持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理念,在维持原有街巷肌理基础上,有序推进“两街九节点”改造。如今,凤里庵入口广场和配套停车场、三座古大厝已完工,凤里庵至马脚桥沿街和城隍庙节点,多栋建筑立面已重现昔日骑楼和红砖古厝风格。
还有永宁古卫城、王起沃故居,以及古浮村、洪厝村等传统村落,既做好古建的保护提升,让老百姓记得住历史、留得住乡愁;也做好活化利用,让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相融共生,在涵养淳朴厚重人文精神的同时,带动文旅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开花结果”。
产城融合: 引来了人更留得住人
2022年7月1日,来自清流县、居住在港塘村的彭文明,从灵秀镇相关负责人手中接过新市民积分入学凭证,开心不已也满心感激。
当年,石狮在全省首个出台电子商务行业人才评定标准,并启动电商行业人才评定与积分管理工作。在青创城电子商务园区公司工作多年的彭文明积极申报并以较高分数入围,“通过新市民积分,我女儿成功入读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
透过彭文明,折射出的是石狮城市建设的又一关键词:以产兴城留人。
事实上,检验城镇化建设的成效,从来就不仅在于城市面貌的更新,还看产业经济的发展、各类公共服务配套的完善。其最终落脚点,则在于助力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提档升级。这样的理念,彰显于石狮多轮的片区改造和产城融合中。
这些年,高新区五金印刷园区企业密集入驻,日常有零散用工需求,不断增长的务工人员也盼望就近有相关生活配套。祥芝镇湖西村紧抓毗邻园区的区位优势,盘活闲置用地建起农贸市场,解决了务工人员日常购物需求;同时成立村级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帮助该村上百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湖西村和五金印刷园区的互相成就,并不是个例。划业入园、划行归市。35年来,石狮立足自身产业特色、资源禀赋,多点布局、绵绵用力,推进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建设。从较早的宝盖鞋城、石狮服装城等,到海西电商园、青创城等,再到如今的十大产业园,以产兴城、以业聚人,而集聚的人口又倒逼园区不断完善道路出行、生活购物、医疗卫生、教育托幼等综合服务配套,推动产业园区转型为小型的“城中城”。同时,带动周边村庄实现“集镇经济”的崛起,加速“乡村城镇化”步伐,走向共同富裕。
回望,是为了更好前行。
多年来,石狮始终坚持城乡一体、全域统筹,全力打造生态美丽的宜居环境、近悦远来的发展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等重磅荣誉,是对此的最好肯定。当下,石狮建设精美城市不停步。不妨期待,高质量发展的石狮,未来将持续交出新的城建高分答卷,持续增强城市集聚力、带动力和影响力!
策划:胡毅杰 执行:记者 康清辉/文 李荣鑫 颜华杰/图